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被奉为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的道教始祖老子,历史上确有其人。老子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死后六七百年,被道教奉为始祖。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又与宗教发生了关系,老子的生平便有些扑朔迷离,2000 年来众说纷纭。
老子姓氏之谜
关于老子的姓氏,历来说法不一。一是“老”姓说:《庄子》一书中称他为老聃,并把老子视为前辈。持老姓者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老”者乃尊称,汉代郑玄在《礼记·曾子问》的注中说:“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三国吴人葛玄说他“坐而皓首,故称老子”。还有的人说:“老子老而隐,故自称老子。”另一种说法认为“老”应该是姓,古时有老姓。据《左传》记载,当时确有名叫“司马老佐”、“司徒老祁”的人。二是“李”姓说,《史记》说他“姓李,名耳,字聃”。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老子的母亲姓李,又说:“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但据学者考证,春秋时并无李姓。
《老子》之谜
《老子》(也称《道德经》)一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因为能够“修道”和“养寿”,所以活了160 多岁,甚至200 多岁;并说老子晚年弃官出走,途经函谷关,在那里“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此说过于含糊。有认为此书作于春秋末年,但书中有后人附加的部分。也有人认为从书中思想内容、文体风格及用词等, 可以断定此书成于战国中期或者末期。1973 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据考证为战国时期作品。这一考古发现验证了清代学者汪中、近代学者梁启超的论点,即《老子》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叫太史儋的人,也即老子。这又与《史记》中的“或言二百余岁”相合,但把老子和太史儋说成是同一人在历史上也有不同认识。还有一种说法,老子确是春秋时人。他的学说思想流传到战国时, 为太史儋所采纳写成《老子》。此说把太史儋和老子说成两个人。无论《老子》一书成于何时,著者是谁,如要探讨老子学说,只能以《老子》一书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