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55 年,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流亡他国。介之推是重耳的属臣,随重耳流亡19 年,历尽艰辛,曾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供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即位,也就是晋文公。在封赏功臣时,却偏偏忘了介之推。不求出仕的介之推与老母从此隐居山中。当晋文公想起他之后,亲自到深山找寻,却遍寻不见,于是纵火烧山,想逼介之推出来。介之推决意不出,母子被大火烧死在枯柳之下。介之推的隐居处在何地,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介休之说
据《左传》和《史记》的记载,介之推隐居在绵上山。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见,于是便将绵上山及周围的土地封给他,称为“介山”。那么,介山在何处?古代一些学者认为在现在的山西省介休县南。但是,有人对这一说法提出疑问,在晋文公时代,晋国国力虽然逐渐强盛,但尚无力顾及北边,霍山以北被狄人所占领。介休位于霍山以北,并非晋国辖地,介之推不可能隐居异邦,晋文公更不能以狄之地封赏介之推。因此,绵上山不在介休境内。
绵山之说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在翼城县西有座绵山,俗称小绵山,靠近曲沃。介之推隐居地应该是翼城(今山西省翼城县南)的绵山。然而,据清朝乾隆《翼城县志》载,小绵山一名系因晋文公思念介之推,将国都附近的一座小山改名而来。这仅仅是一个迁移而来的纪念性山名而已,介之推不可能隐居于此。晋文公的国都在绛(今翼城县东地15 千米处),距小绵山仅几十千米。如果介之推隐居于此,晋文公环山百里封田给他,就得将国都的近郊、甚至国都的一部分都作为封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今山西省平定县东也有一座绵山,又名紫金山,山上有介子庙,传说此山才是介之推的隐身之地,但还没有充足的史料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