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古书记载,尧是三皇五帝中的第四个帝,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简称唐尧。舜姓姚,名重华。史书上说,尧是自动把权位让给舜,并被夸赞为是“举贤”,是权力交接的典范,即“尧舜禅让”。其实,这本是远古时代的传说,并无文字记载,后来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文字。它是否真实、准确,历来就有人怀疑。有人认为这个传说是虚构的,根本不是“禅让”,而是“篡夺”,而且有理有据。据《史记》记载,舜取得行政管理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立即扶植亲信,排除异己,历史上称之为“举十六相”,“去四凶”。所谓 “举十六相”,就是舜同时启用了被尧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八恺”、“八元”。所谓“去四凶”,就是把尧正在宠信的浑沌、穷奇、符杌、饕餮同时除掉了。这样,就架空了尧。然后,舜又把尧软禁起来,不准他同儿子、亲友见面,再逼他让位,最后,还把尧的儿子放逐到丹水。
“拥戴” 与“畏劳”
另外,也有人认为,不是“禅让”,而是“拥戴”。孟子、荀子等人就认为,天子职位最高,权势最大,不可能把天下给人。那么,他们是怎样得到天下的呢? 《孟子·万章篇》记载:尧死之后,舜避尧之子丹朱于南河之南。天下的诸侯,都跑来朝见舜,打官司的也来找舜,歌谣也歌颂的是舜。于是舜就接受了大家的好意,登了帝位。也就是说,不管尧禅让不禅让,诸侯和民众一“拥戴”,天下就是舜的了。到了禹的时候,也照此办理。这种“拥戴”与几千年后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毫无两样。此外,还有一说颇为有趣,叫“畏劳”。意思是说,尧舜禅让,没有那么严肃和神圣,只不过人们不想担当这份辛苦的职务罢了。看来,围绕“禅让” 之说,千奇百怪的传说甚多。如果尧舜禅让确有其事,至少证明他们的高尚举动足以令后世封建帝王们汗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