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老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经络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医学界也独树一帜,久享盛誉。早在2000 多年前,我国医书中就有关于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其中尤以《黄帝内经》为最。古代医学一般把经络看作运行血气的通道,是维系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枢纽。至于经络究竟是人体的什么结构,它的本质又是什么等问题,千百年来,尽管历代无数医家对此穷究细考,却始终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到了20世纪50 年代,由于经络传感现象被重新发现,尤其是我国医务工作者根据经络学说首创的针刺麻醉术震惊世界医学界后,有关的经络研究便日益活跃了起来,新学说、新观点层出不穷。
学者们的观点
首先是日本学者大久保适斋在100多年前提出的经络活动是植物神经活动,尤其是交感神经活动的观点得到了复活。其次是新西兰大学学者托马斯提出了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新的网状管道结构的学说。他把这种结构称做“自身原位丛”。他认为“自身原位丛”是人体进化过程中留下的残迹。其三是我国学者孟昭威提出的第三平衡说。他认为经络传感速度介于神经和内分泌调节速度之间,是协调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未知系统。它与现代生理学中已知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协作,共同完成全身平衡调节的功能。其四是我国的薛崇成和美国的李宋宁等一些学者的主张经络系统并不是人体的特殊结构或系统,只不过是大脑皮层中的循行性立体反射系统而已。上述观点究竟谁是谁非?还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