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英国工程师查理·佩顿的创意启发,德国前银行家菲利普·绍姆韦贝尔带领一个年轻团队,在澳大利亚南部沿海沙漠中打造出一座高科技温室,利用当地丰富的免费资源———阳光和海水,种植各种无污染蔬果作物。如今,“沙漠温室”的农作物产品已实现量产并上市销售,被视为生态农业的成功典范、解救世界粮食危机的福音。
沙漠奇迹
澳大利亚南部的奥古斯塔港郊外有一片沙化荒地,煤电厂、炼铅厂点缀其间,偶尔能见到毒蟒蛇、赤背蜘蛛、袋鼠和鸸鹋,咸海水不时漫上岸边。这里惟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阳光。
德国人菲利普·绍姆韦贝尔带领一群来自欧洲、亚洲和北美的年轻人来到这片荒芜之地,买下一大块土地,建起一座沙漠温室,名为“阳光点滴农场”。由此,这片土地开始焕发生机。
“阳光点滴农场”的计算机化种植系统看起来简单,设计其实相当复杂。
这套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太阳能发电和海水淡化。一个长75米的大抛物柱面镜全天候跟着太阳方向转动,将吸收的太阳热量集中到一根输油管上,油受热后,可为附近的储水箱加温。水是从地下深处抽取的海水,温室离海岸仅100米左右,抽取海水不但方便而且免费。
海水最高可加热到摄氏160度,产生的蒸汽带动涡轮转动,提供电力。一部分热海水用于为温室供暖,剩余部分则用于淡化和净化处理。经过处理的淡水每日供应量达1万升,足以应付灌溉需求,纯净程度也适合添加各种营养素。
温室内,一面墙壁安装蜂窝状的风扇系统,用于通风和喷洒水分,使温室内保持凉爽湿润。种植过程可通过远程控制,当栽培负责人、27岁的加拿大人戴夫·普拉特有事进城或返回加拿大时,他只需通过一个智能手机软件,就能掌握温室内所有植物的生长状况。
创造这一切的是现年33岁的绍姆韦贝尔,“阳光点滴”公司的创始人兼C E O。他是德国人,家境富裕,在英国戈登斯敦受教育,拥有哈佛大学M BA学位,职业生涯始于对冲基金管理,曾就职于高盛银行,后来加入总部位于慕尼黑、从事农业投资的家族企业。
做起农业生意后,他意识到,现代农业无论号称有多“环保”,核心也只是“把柴油变成粮食再浇上水”。他开始寻求改变途径。“盐碱地农业”引起了他的兴趣,因为地球的淡水资源如此稀缺,农业就用掉其中60%至80%,而“海水却(多得)几乎把我们淹没”。
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了英国工程师查理·佩顿和他的实验。
“海水温室”
利用阳光和海水这类纯天然资源来栽培农作物,是佩顿的发明。现年62岁的佩顿曾是伦敦戏院灯光师,21年前创立“海水温室”公司。
上世纪80年代,佩顿赴摩洛哥蜜月旅行,在一个雨天乘公共汽车出游。他看到上车的人们衣服被淋湿,雨水在温暖的车厢内变成蒸汽,于是想到在摩洛哥这种干旱炎热的国家可以利用热能来造水,进而又想到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
“但海水通常对植物有害,即使经过蒸馏,能提供的水量仍不足以满足灌溉植物的需要。关键不仅在于如何造水,而在于如何创造一个环境,让植物不需要那么多水却能长得更好。而答案就是使用海水来加湿和降温,”佩顿认为。
1995年,佩顿与一些科学家合作,在特内里费岛按其理念创建一座实验温室,结果运行良好,引起外界兴趣。欧盟同意为项目提供部分资助。1999年,佩顿的项目获得“理性设计奖”,4万英镑的奖金让其团队得以在中东的阿布扎比和阿曼分贝建设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