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开始邀请非华裔外籍科研人员到中国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2011年,启动了以千人为目标的非华裔外籍专家引进计划。根据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中科院累计引进623名外国特聘研究员和240名外籍青年科学家,越来越多金发碧眼的外国科学家正来到中科院。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是谁?他们为何来到这里?
中国文化情结
用了18年时间,3次来过中国之后,2008年8月,40岁的德国博士乌丽偕夫带子,来到北京。
乌丽说,她在高中时就对中国的古代发明着迷。早在1992年,为了完成硕士论文《中国教育的空间差异》,乌丽申请到一笔奖学金,在中国工作6个月。其中,两个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汉语,4个月在清华大学查阅中文资料。
2008年4月,中国科技部和德国科技部签订了高层次的合作协议,乌丽顺利进入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工作。她后来获得了副教授的职称。
乌丽承认,下决心来中国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国朋友的影响。具体而言,其实就是一种异域文化的吸引力。而中国朋友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她丈夫也一度在中国工作,2010年返回德国。接受采访的第二天,乌丽就要乘坐下午的飞机回德国参加学术会议。这次在德国只能停留23个小时:当天晚上到慕尼黑,可以与丈夫和女儿共度一个晚上,周三早晨六点乘火车去法兰克福开会,然后直接返回北京。她甚至没有多余的时间到海德堡看望自己的父母。
语言是最大障碍
出生在巴西东北部的石克,也是在历史课上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
2010年12月,作为中科院“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引进人才,38岁的石克从巴西空间研究院进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工作。
作为目前中科院引进外籍科学家的两个主要项目之一,纳入“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的外籍科学家,每年可以获得税前15万至25万元人民币的资助。
而纳入另一个主要项目“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的外国科学家,每年可获得税前40万至50万元资助,也有1万至2万元机票费用。
石克目前在跟随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寄遥研究员,从事“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在巴西的导师是空间科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非常高兴石克能够来到中科院工作学习。”徐寄遥说。
与载人航天项目等不同,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要作为中国空间研究和卫星项目的牵头单位。而后者,一直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科学项目。目前这里有10位外籍客座教授和外籍研究员,其中超过一半是非华裔科学家。
石克认为,中科院应该给外籍科学家开设课程,专门学习中文。乌丽也认为,因为语言问题,觉得很难理解一些东西。她甚至认为,这还影响了自己参与“973”“863”这样的大型科学项目。在语言之外,她认为重要的是,自己合同上的工作时间限制了科研项目的选择。乌丽的第一次工作合同为期两年,后来续签了两次,目前的合同到2013年8月结束。
她说,自己认识的外国科学家大都以参加中外合作的国际项目为主。少有人参与中国最重要的科学研究。
相对而言,英语国家的科学家感到更“舒服”一些。比如来自苏格兰的柯莎,她的中国同事大都在国外学习工作过,可以用英语交流。柯莎现在一直以中方人员身份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还获得了“研究员”这样一个在中国科学界代表一定身份的称号。
作为首席科学家,她刚刚承接了一个“973”项目。这已是她第三次参与“973计划”。同时,她也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