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窑遗址出土的石球
人类起源之谜的探索从未停息。全球考古学家的眼光,曾横扫过欧亚大陆,最后定格在了非洲的“奥杜维”峡谷。现在,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200万年前,东方人类曾在这里破石成器,开辟鸿蒙。
在一份文化发展报告中,阳原地方百姓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泥河湾不仅是河北的泥河湾、中国的泥河湾,还是世界的泥河湾。”其保护、开发、价值普及的整体性规划,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中外学者和文保工作者共同关注的大事。
但打开这座宝藏,需要有科学、审慎、珍惜的态度。因为,现代人在这里的每一步,都会将足印留在历史里。
挖掘一次就要说明问题
泥河湾马圈沟遗址第二文化层,地面上用白线分割出的“探方”犹在。这些一平方米见方的小格子,是当年开掘的单位。
这里曾发现了64枚大象足迹和大量的象牙化石。“如果向南继续拓宽剖面,发现会更多,停止开掘的时候有象牙化石才露出了一半,插在墙里。”阳原县文保所所长成胜泉说。
但开掘不可能无限扩展。
泥河湾在考古界素有“宝藏”之称。文化遗存的藏量如此巨大,以致于在地表上就可以捡到化石碎片。正因为如此难得,发掘更不能竭泽而渔。遗址不可再生,而泥河湾不仅属于过去和当代,也属于未来。
“要有限度的开掘,给未来留余地。”泥河湾研究专家、中科院双古所退休研究员卫奇说,“后代比我们更聪明,手段肯定更先进,留给他们开掘会更好。”
泥河湾遗址群的科考和发掘,其实已有百年历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来泥河湾村传教的法国传教士文森特,在村子周边发现了大量的贝壳、蚌类、哺乳动物化石。他把这一信息告诉了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和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几位外国专家随即在1924年来到泥河湾进行地质考察,拉开了泥河湾科考研究的序幕。
从那时起,5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中外专家先后来到泥河湾进行考察研究。泥河湾以其200万年的悠久历史、世所罕见的密集遗址群、连绵不断的文脉和世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而闻名于世,成为古人类学、古地质学、古生物学、古地理学、古气候学研究的圣地。
1957年,我国古人类学泰斗贾兰坡在《科学通报》发表了《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一文,号召我国旧石器考古工作者到泥河湾寻找古人类足迹。接下来的半个世纪,若干重大的考古成果在泥河湾出现:1965年发现了距今1.4万年的虎头梁遗址群;1974年发现了距今10万年的侯家窑遗址;1978年发现了距今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2001年发现了距今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群。
最近几年,泥河湾考古挖掘的节奏放缓,遗址的可持续性利用原则为当下的科考划定了理性的限度。大规模的挖掘基本没有,小范围的拓展也需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审批。今年9月,成胜泉将在侯家窑遗址继续考古开掘,他的工作范围被严格规定在50平方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