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符合卫奇的理念,“常年考察,有限开掘。挖掘一次就要说明问题。”
走向世界的考题
在文化的延续性上,世界看中国,中国看泥河湾。
研究表明,泥河湾盆地在人类历史时期经历了湖-萎缩湖-峡谷开通-侵蚀-冲积和风积的变化过程,与世界著名的盛产古人类遗迹的东非奥杜维峡谷环境变化过程惊人的相似。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石器时代研究所的学者在泥河湾猿人观察站留言评价:“泥河湾盆地是真正的‘东方之奥杜维峡谷’”。
坐落在阳原县的泥河湾博物馆,试图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向公众展示这个过程:用手指轻触电子触摸屏,就可以拼接动物化石、制作石器陶器、钻木取火、模拟考古发掘。
在泥河湾保护和价值传播上,河北省、张家口市再至阳原县各级政府一直不遗余力。目前,《泥河湾遗址群保护总体规划》已经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评审,泥河湾遗址保护群项目也已列入河北省“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规模位于国内前列的旧石器博物馆已经落成。走向世界,泥河湾接下来的目标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中国已有41处世界遗产,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清单不均衡不合理状况也引起了学者的讨论:在类别方面,建筑、墓葬和造像居多,遗址分量不足;在时代归属上,历史时期的遗产居多,史前遗产严重不足,而占据人类历史99%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更是凤毛麟角,仅有周口店一处。
泥河湾申遗的意义,在这里可见一斑。
但“东方奥杜维”走向世界,还需要有高水平的系统规划做支撑。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泥河湾的保护与开发其实已经超越了地方范畴。而由于遗址开发的不可逆性,规划也必须有面向未来的眼光、统筹全局的纵深和严谨的论证。 在此之中,还需要找到远古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发展的链接点,这几乎是所有文保规划能够落地的基础性支撑。
小长梁遗址立碑处,正在游览的游客下意识地围拢到成胜泉的周围。听着讲解,那绵亘数里的“泥河湾层”才不只是道青灰色的风景。寻求科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的完美合流,是泥河湾走向世界的一道考题。
别忘了会找旧石器的人
“泥河湾出产旧石器,但别忘了,还有一批会找旧石器的人。”卫奇说。在他看来,旧石器考古人才至关重要。
其实难说“一批”。落实到县一级,基层专家数量相当稀少。在阳原,考古挖掘工作主要由成胜泉和他的搭档关慧承担。
1998年,于家沟遗址发现了夹沙黄色陶片,本是新石器的代表性文物却出现在了旧石器晚期地层中,这对于新旧文化过渡的具体时期和农业起源时间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发现了一块陶器的‘底儿’扣在泥土里,那兴奋极了。”成胜泉说。由于现场专业人员只有三位,只能安排关慧留守,他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另外一位专家去向上级部门汇报。在没有手机的年代,他们“步行了八里地到邮电局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