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最近几年发现,在北极地区或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偶尔也会出现臭氧小洞。这种现象大都出现在冬季,且在北大西洋和北欧出现的次数比北太平洋和北美地区多,此外在我国青藏高原也曾出现过。臭氧小洞与天气系统有关,是动力原因产生的,“小洞”的空间尺度大都在1000千米以下,维持时间很短,大多仅1到数天。臭氧小洞的产生原因与春季南极臭氧洞不同,而且其时间、空间尺度也无法与春季南极臭氧洞相比,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简单地称之为臭氧洞。
臭氧层恢复尚需数十年
北极臭氧低值区虽未达到“洞”的标准,但接近或到达了出现“洞”的边缘,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保护臭氧的深度思考和关注。南极臭氧洞和北极臭氧严重耗损都在向人类再次敲响警钟。南极地区除考察队员外,没有常住居民;人类多数居住在北半球,人们对北极臭氧减少的担忧是理所当然的。
世界气象组织说,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许多破坏臭氧的化学物质已被淘汰,然而这些物质在大气中能长时间存在,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使它们的浓度回到1980年前的水平。在南极大气中,耗损臭氧的气体在2000年前后达到最大值,目前正以每年1%的速率减少。
世界气象组织说,过去十年中,南北两极地区及全球的平流层臭氧已停止减少,但尚未开始恢复。预计两极以外地区的臭氧能在本世纪中之前恢复到1980年前水平,而南极臭氧层恢复则要晚得多。
据世界气象组织当天公布的南极臭氧公报显示,在9月前两周,南极臭氧空洞从不到1000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约1900万平方公里。截至9月中旬,南极臭氧空洞小于去年同期,但大于2010年。南极臭氧空洞是每年冬、春反复出现的现象,它由平流层极低的温度和耗损臭氧的物质造成。
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制成品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因此,在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时,我们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延伸阅读
臭氧层空洞会带来哪些危害?
臭氧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并不算太陌生,中学课本中曾经记载,在常温下,臭氧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蓝色气体,主要存在于距地球表面20公里的同温层下部的臭氧层中,它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防止其到达地球。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研究员王维和分两个方面指出了臭氧层减少的危害:
一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首先是皮肤癌患者增多的危险,臭氧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4%-6%,主要是黑色素癌;其次是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最后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
现在居住在距南极洲较近的智利南端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就已尝到苦头,只要他们走出家门,就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戴上太阳眼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伴有痒痛;羊群则多患白内障,几乎全盲。据说那里的兔子眼睛全瞎,猎人可以轻易地拎起兔子耳朵带回家去,河里捕到的鱼也都是盲鱼。
二是对生态的影响。首先是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试验200种作物对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结果2/3有影响,尤其是大米、小麦、棉花、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估计臭氧减少1%,大豆减产1%;其次是减少渔业产量,紫外线辐射可杀死10米水深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实验表明,臭氧减少10%,紫外线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10米水深内的鳗鱼幼鱼;最后是破坏森林。(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