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每个网民都有个“电子我”在社交网络里秀着自己,也“再生产”着自己,弥补现实世界的遗憾。
心理学研究认为,从网络社交平台可以准确地判断“人格”的某些方面。人格可以算是心理学中最复杂的概念之一,国外的研究者认为外倾性、神经质(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这五种特质构成了人格的总体,称为“大五人格理论”。中科院心理所网络行为课题组收集了509名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状况和人格特点的资料,发现了网络痕迹与人格的关系。
喜欢频繁加好友、晒心情
网中的你:外向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爱交朋友,有人愿意独处;有人办事有主见、走到哪里都是“头儿”,有人谨慎、被动;有人精力旺盛,有人显得“文静”。这就是人与人在“外倾性”上的不同造成的。
外向的人在社交网络上拥有更多的好友,喜欢上传更多的照片,会更频繁地更新状态或者给别人留言。相反,如果你的哪个网友很少更新状态和与人互动,很有可能他的外倾性就比较低,通过与人交往获得满足的需求不那么强,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
提示:外向的人需要让别人了解他们,渴望与别人交流,藉此来获得归属感。一般来说,他们在社会交往能力、领导能力和果断性、活动性上有突出表现。这类人在社交网上的好友数往往是海量的,如果手头有一大堆任务要做,建议还是暂时屏蔽掉线上好友们的呼唤!
第一批微信、微博用户
网中的你:“开放”潮人
“开放性”也是心理学家用来描述人格的一个维度,包括求新性、兴趣和聪慧。
在求新性方面,有些人从小好奇心就特别强,富于想像力和创造性;有些人却缺乏好奇心,从来不问“为什么”,创造力也贫乏。在兴趣方面,有些人兴趣十分广泛,古今中外的历史、地理、文化、音乐、体育、美术,样样喜欢;有的人则兴趣单一,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在聪慧方面,有的人学习新东西快,思维具有深刻性;有些则学习速度缓慢,注意力不集中。
高“开放性”的人具有更高的好奇心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他们积极更新自己的网络主页、给别人留言。和外向的人不同的是,他们总是走在社交网络的最前端,总是最先体验各种最新的网络平台,是第一批QQ、微信、陌陌、米聊的用户。
提示:在大众化的社交平台,“开放”潮人喜欢琢磨新功能,如送礼物功能、时光机功能等等,此外还爱探究一些“小众网站”,对新奇事物总是抱有一种去尝试、去拥有的心理。需要提醒的是要当心网络陷阱,比如某些社交网的让系统自动添加好友的功能。
欢迎“打扰”不设“黑名单”
网中的你:友善“宜人”
在心理学上,宜人性指的是一个人热心、善良和诚实的程度。从热心方面来说,有人爱管“闲事”,能和大多数人合作;而有的人则很冷漠,跟谁都不能合作。在善良方面,有人心眼儿好,办事循规蹈矩不惹人厌;有人自私自利、固执己见。在诚实方面,有人一贯真诚;而有人则常说谎骗人。
你的身边肯定也有这样的人,爱帮忙、热心肠,被信任也信任别人,这就是“宜人性”高的人。这类人在网络上的隐私保护设置级别很低,倾向于向更多人开放自己的页面内容,欢迎随时“打扰”。
提示:网络上的“黑名单”功能、“悄悄话”功能,受到低宜人性者的偏爱,他们不太容易信任他人,防卫心理较重。宜人性高的人,对人的防范心理低、同情心强,是网络骗子“喜欢”聊天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