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万圣节”带有魔幻色彩,能让人展开无穷的想象的话,感恩节则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节日期间,小学的老师们会组织各种活动,教育孩子们要学会感恩,比如出作文题感谢什么,不仅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也要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感恩,甚至要为自己的成长和所取得的成绩感恩。美国教育中的人格建设、道德培养不是标语口号式的,而是贯彻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今年感恩节期间,听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学生家长在小学电脑室当义工时,有两个学生因为争坐一把椅子发生纠纷,其中一学生被推倒在地,便哭了起来。老师见状立即停止全班学生的活动,带他们返回班级教室。家长义工心里感到好奇,为什么只是两个学生的摩擦,就会停止全班的电脑课呢?于是她也跟着进了教室。只见老师对全班学生说:“你们是一年级学生,现在没有电脑知识不要紧,读二年级的时候还可以学到。但是你们现在便应懂得:我们不能为了与朋友争夺东西而伤害他们,我们要为能欢聚一起而感恩,要爱朋友而不是要伤害他们!”然后老师就引导推人的那个孩子说:“我们怎样才能让他高兴起来呢?是不是可以向他道个歉呢?”老师领那学生向哭泣的孩子道歉,鼓励两人握手言和,并互相回顾了对方平日的好处。
这位家长看了老师的做法后非常感动。确实,我们华人父母们应该警醒,知识对孩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德操守,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可惜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偏重了孩子头脑的灵活性训练而忽视了品德和价值观的建立,宽容、忍让、感恩与关怀弱小,人际关系的处理同样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有幸在2010年感恩节时参加了二外孙丁丁班(五年级第一学期)组织的活动。事先老师就发动学生邀请家长和亲人们来参加聚会,邀请的名额不限,越多越好。当学生核准他所能邀请来的成员后,要自己制作邀请书,还要为每位到场聚会的亲人制作名签,上面有亲人的姓名和温馨的感恩话语。喜欢画图的可以作画,爱写诗的可以配诗,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创造性。丁丁邀请的亲人最多,有爸爸、妈妈、哥哥(因上学而未到场)、弟弟、姥姥、姥爷,他精心制作的名签上以诗画配的形式让每位亲人都领受到了惊喜。丁丁写给姥姥的诗(译成中文)是:
姥姥,噢,姥姥,你是这样和蔼,
姥姥,噢,姥姥,你带来了欢乐,
虽然不说英语,你是真的慈爱,
姥姥,噢,姥姥,我不想让你离开。
家长们在孩子的引领下入座后,班主任作简短的说明,聚会的主要内容是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才艺,献给辛劳一年的家长和爱护他们的亲人。集体歌舞后,小学生们有的拉琴、有的吹号、有的变魔术、有的朗诵诗歌,丁丁弹了电子琴,还表演了在跆拳道训练中学会的双节棍套路。孩子们的表演虽不能与专业演员相比,但那种真诚的激情却是值得称道的。家长们也特别重视与孩子们的呼应,掌声和赞美声此起彼伏。
被邀请来的家长们边观赏边享用美食,特别开心。班主任自费准备了饮料和饭后甜点,家长们一家一菜。据说这位班主任是教育学博士,原来在中学任教。由于特别热爱教育事业,退休后又应聘来小学担任了五年级一个班的主任教师。为了组织好这次聚会,他还带来了成年的儿女做招待,摆放食物、餐具,做好就餐前的种种准备。这种尽职敬业的精神也特别令人感动。
我们家去的人多,丁丁的妈妈想多包些饺子带去,让大家尝尝中国春节的传统美食,可是丁丁反对。他说老师讲过,要照顾到不同族裔的风俗禁忌,不要做带肉馅的食物,以免引起误会和疑虑。感恩、尊重不是走走过场了事,老师对细节的关注提醒了家长,教育了孩子。不论办什么事都应有全局观念,尽量给大家都带来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