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婴儿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刻就备受尊重和“抬举”。大人们想着法儿鼓励他、夸奖他。记得我的大外孙出生后,是被医生捧到女儿的身上,让女婿上前剪脐带的。这个“剪脐带”的接生程序竟然像举行什么仪式一样隆重。当女儿看到儿子后,笑着说“哎哟,果然是蒜头鼻子,像他爸爸”时,医生就夸赞婴儿说:“瞧你多棒啊,连鼻子都知道朝哪个方向长,如果不像你爸,可就麻烦了。”逗得女儿女婿哄然大笑。然后就是给婴儿擦洗,称体重,量头围、胸围、身高等。接着是打预防针、摄影师录像。当护士把产妇推到住房时,房里的电视屏幕上已出现了新生儿稚笨蠕动的样子。经过摄像师加工过的图像既清晰又有艺术效果,再配上音乐,看起来十分温馨。交上20美元,新爸妈可以把录像带回家。
此后,便是两三个礼拜到医院检查一回。除了护士来称体重,量头围、胸围、身高和打预防针外,医生还要听心脏的跳动、数脉搏的次数、翻眼帘、摸肝脏、看牙龈等。再以后是一两个月来检查一回,并且要给出婴儿的发育状况卡,上面写有宝宝的头围和身高居全美国同龄婴儿的百分比位置等信息。让做父母的清清楚楚地知道你的孩子在发育排行榜上是居中还是居上。体检的次数随着孩子年岁的增大,逐渐减少。
那么,对于初具人样儿的小不点儿来说,除了让他们吃好、穿暖,得到爱心呵护外,怎么开展教育呢?美国专家们的着眼点在于激发婴儿的视、听、味、嗅、触五种感觉能力,让这五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和谐、健康地齐头并进。
费城人类潜能开发研习会的主任珍妮特?多曼认为,婴儿出生,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他的感觉系统远非完美(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会试着想:我在哪儿?怎么回事儿?会发生什么事儿?因为他看不见,听不到,感觉能力又不是很强。这时,父母的工作便是提供足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刺激。按照中国人的一般习惯,常把孩子安放在一个色调柔和的环境里,怕他受到刺激。珍妮特却认为,这对孩子简直是灾难,因为婴儿需要看对比明显的东西,需要看轮廓鲜明的图像。他们的耳朵也需要接受大量的声音信息:响亮的铃铛或拨浪鼓的声音会立即引起他增加或减少全身性运动(有的孩子还会同时出现闭眼或收紧眼睑的运动);轻柔的声音会使他停止口中的嘟嘟声。听力的启蒙是为孩子学习语言做准备。一个月左右,孩子会对声音注目“凝视”。在声音出现后,如果宝宝的小眼儿直瞪瞪的,好像对声音的刺激毫无反应,那就需要带他到医院检查了。
也许是受这种育婴观念的影响,美国儿童用品市场上卖的婴儿床琳琅满目。除了床边的木栏上镶有红、白、黑、黄、绿等彩球外,周边还围一圈儿布围栏,布围栏的图案和色彩也特别艳丽。玩具上面都标有使用孩子的月份,供一到三四个月的孩子使用的玩具五花八门,品种繁多。我最欣赏的是一种吊到屋顶,孩子躺在床上从哪个角度都能看到的玩具。这玩具挺简单,是个和屋顶平行的圆圈儿,圈周围拴着红色的小熊、蓝色的小驴、绿色的小鸟、白色的小猪等,大人一拧发条,随着音乐的响起,小动物就转圈儿追逐起来。我的两个外孙都是在它们的启发下走出蒙昧期,然后“哦、哦”地主动与小动物们打招呼的。外孙们的玩具,除了头顶吊的,还有脚底蹬的。有一种简易电子琴,被安装在一个软软的大红棉布袋里。把它立在床栏边孩子的脚能够着的地方,宝宝的脚一踢腾,就蹬响了琴键。这时伴着音乐响声,还有亮亮的红绿灯闪闪发光。这种玩具除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外,还有触觉的刺激。久而久之,培养了孩子的条件反射,他觉得好玩儿,就反复踢腾。这便是“启蒙教育”的反馈。(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