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购领域,口碑评价一直是消费者购物的重要依据,如今这个信用体系却频遭破坏。前不久,杭州市公安局联合淘宝网对外宣布,破获全国首例“恶意差评师”案。恶意差评,是指买家、同行竞争者等评价人用给予中、差评的方式,向网店谋取财物或其他不当利益。在“恶意差评师”扰乱口碑评价真实性的同时,一些商家为伪造“好评”也是花样百出。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12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网购商品口碑评价的可信程度,仅33.2%的受访者认为较高,46.0%的受访者认为一般,18.0%的受访者直言“比较低”或“非常低”。
受访者中,48.9%的人经常网购,34.2%的人有时网购,12.9%的人表示很少网购。
64.6%的人认为当前网购评价体系存在漏洞
2011年年底,张海在淘宝旗下天猫商城开了一家网店。开店没多久,一个身份不明的人打来电话,称张海在商品描述中添加了“尾货”这一字样,违反了淘宝相关规定,要求他打钱到指定账户,否则将进行投诉。张海拒绝了对方的要求。来电者马上威胁,要找十几个人一起进行恶意购买,给予差评。
张海告诉记者,新手卖家对淘宝各项规定不够熟悉,同时相对老卖家更看重自己的口碑和信誉,是恶意差评师和恶意投诉师的主要“狩猎目标”。“现在这些人常常团伙作案,危害更大。不少卖家都是投资几百万元开店的,难免会有破财免灾的想法,导致不法分子轻易得逞。”张海说,由于自己对勒索者态度强硬,对方最终没有发起攻击,他幸运地逃过一劫。
调查中,40.7%的人表示存在个别买家恶意差评,企图敲诈,导致网购口碑评价失实。
“有些淘宝店主会打电话让买家修改差评,并主动开出优厚条件。”长沙的杨先生曾经收到与商品描述不符的衣服,要求退货,但商家要求他自己负担退货的快递费用。杨先生心中不满,收了货物而给商家打了差评。第二天商家打来电话要他改差评,并表示会退10元钱。见杨先生不同意,商家又说退20元。“最后我心动了,改差评为好评。”
调查中,77.3%的人表示存在卖家为求提升形象和级别,伪造好评。
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指出,一些卖家会组团互相拍货并给对方好评,或者专门请人进行虚拟交易来刷信誉。
“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张海说,网购中,人们摸不到实际商品,只能看图片和评价、评级等。“刚入行的个体商家没有交易量和好评,在搜索中排名也靠后。所以他们就会让亲戚朋友或专门刷信誉的集团帮忙,制造一定量的好评和交易记录。”
调查中,64.6%的人认为当前网购评价体系存在漏洞,让人有空可钻;50.8%的人认为网购评价体系单一,导致不法分子集中在此做文章。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与传统购物相比,网购中口碑评价更加重要,也更容易受到买卖双方的操纵。“一个差评会为卖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于是卖家就会请求买家修改评价,买家自然就会想从中获取好处。这很可能导致消费者从正当维权发展到过度维权,甚至滋生恶意差评等敲诈勒索现象。”
受访者依然把商品口碑评价当做网购首要参考指标
调查中,76.1%的受访者认为“口碑”的可信度降低,会让消费者失去重要的参照标准;69.5%的人表示会导致网购领域信用危机,影响网购市场健康发展。
张海告诉记者,口碑评价对商家级别、成交量等指标有重要影响。“商家的好评越多,交易量就越大,级别就越高。高级别的老店,更能博得消费者信任,获得更大交易量,进入良性循环,而新商家各方面处于弱势,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