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太空、深邃的海洋和地球深部既蕴含着丰富的未知资源,又是至关重要的战略空间,已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角逐的热点。
近年来,我国科技界也加大了研究、探测深空、深海、深地的力度。“三深”研究应瞄准哪些重点?“三深”探测需要突破哪些关键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哪些差距?本版从今天起推出“探秘‘三深’”系列报道,请有关专家进行解读。 ——编 者
蛟龙新征程:
屡创佳绩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又将开始新的征程。从今年6月初起,它将转入试验性应用阶段:第一航段主要在南海特定海域开展定位系统的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第二航段主要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进行海底视像剖面调查和取样,为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结核覆盖率估算提供视像资料和样品,同时开展常规环境调查,收集环境基线数据,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义务;第三航段计划在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区开展近底测量和取样,为参与海山区环境管理计划提供技术支撑。
深海大洋
是认识地球的重要领域
无论是从资源、环境还是科研、技术来看,深海科考都意义重大
从3000米到7000米,从南海到西北太平洋,随着“蛟龙”号深潜纪录的不断刷新和科考范围的逐渐扩展,越来越多的国人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深海。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曾经说过:“一旦透过几千米的水深看到了大洋的真面目,回过头来才能明白自己脚下大陆的真相。”深海大洋不仅是人类了解地球亟待填补的空白,其广袤的空间和丰富的蕴藏也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出诱人的前景。
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海洋可划分为各沿海国管辖领域、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后两者统称为国际海域,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深海大洋,简称深海。
如果从深度上讲,国际上对深海的定义则是1000米以深的海域。
“与沿海国管辖海域内活动主要遵循各沿海国法律不同,国际海域活动主要按照国际公认的法律制度进行。”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以下简称大洋协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金建才说,“公海活动遵循公海自由原则,只要有资金、技术,一个国家在公海从事航行、飞越、捕鱼、科研等活动所获利益归该国所有,而国际海底区域活动则遵循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
金建才说,认识地球是人类的共同目标。深海大洋作为地球内层空间,是我们认识地球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从事国际海域活动的意义,他从资源、科研、环境、深海技术4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从资源角度看,国际海底蕴藏着人类发展所需的丰富资源,除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等矿产资源外,生物基因资源、空间资源等都对人类发展有重要意义。
从科学角度看,通过大洋科考活动不断加深对地球内层空间的认识了解对更好地保护和科学利用地球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深海科考对解决当前的一些前沿科学问题非常关键。
从环境角度看,深海环境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深海研究的不断深化。近几年国际海域的环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关注点集中在国际海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深海底部,特别是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基因资源利用。深海活动越深入,对出台保护深海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越有利。
从技术上来说,深海技术代表了海洋技术的最前沿和制高点。通过参与国际海域活动,可以提高我国海洋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