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遗址的设计师所说,虽然遗址是一片特殊的土地,但只有真正与城市融为一体才能抚平人们的伤痕。
■ 反思
城市规划不是精英的独舞
如果说“9·11”事件让纽约的城市规划更好地服务于民众的生活居住质量,那么去年的“桑迪飓风”,让纽约市的规划者们认识到,应对极端天气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之一。
纽约区域规划协会联合西门子和咨询公司Arup发布的一项有关城市基础设施的报告指出:2012年,极端天气现象为全球带来约合1600亿美元的损失。人口稠密的城市更容易受到灾害影响。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技术是抵御天灾的关键。据悉,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正斥资18亿美元提升纽约基础设施建设。
桑迪飓风带给纽约的最大重创就是大规模停电,纽约市政府已开始升级电力供应设施,通过一条铺设在哈德逊河底的电缆将电力从新泽西州输送到纽约。提供该技术的西门子公司工程师说,这不但有助于保持电网稳定,还可缓解纽约供电瓶颈,而远在新泽西的配电站即便遭遇特大洪水也能确保设备运行。
在4月纽约召开的城市区域发展合作会议上,博乐仁博士为纽约未来城市发展蓝图提了“弹性城市”这一概念,即用预防性智能化手段来降低城市运行成本、增强城市抗灾能力,例如节能的自动化交通系统、智能电网等,但他特别指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要合理投入,不能因为要增强城市应对灾害能力,而采取过度保护的措施,这样会造成成本大于收益,并不符合最优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总是在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最终目的是服务民众,纽约的重大规划蓝图并不只是规划者的独舞,要真正实现每一项规划,民众的支持很重要。因此重大规划计划出台前,纽约市政府多采用听证会、问卷调查、媒体讨论等方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以求最终形成社会共识。这个共识不仅是政府与市民的共识,还包括了社会团体、专业机构、企业等不同群体的共识,这样的城市规划才符合多元主体利益的诉求,也能避免规划者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