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传统延续至今。刘瑞根说,全院7300名技能人员中,有大约1400名分散在各个研究室,他们紧紧“围着科学家转”,配合实验室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其余的技能人员,则分布在各个生产车间,通过中物院的分工大系统,加工、生产、定型、试验、列装产品。
作为中物院的重大科研项目,流体物理研究所承担的Z箍缩实验平台(简称PTS装置)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PTS装置研制突破了激光触发开关、多路同步汇流、高能量密度传输等关键技术,装置峰值功率达到20TW、电流8.4MA,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参与项目的30多人科研团队中,有近10名技能人员。
从实验室人员介绍中,既有PTS项目的发起人、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丁伯南,如今项目的负责人、加速器及脉冲功率技术专家、所长邓建军博士,也有高级技师戴英敏的图片和简历。技师和院士一样,都是项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更多的技能人员通过中物院的大系统,间接参与到前沿项目中。他们分布在中物院下属的多个研究所。在这个协同大系统中,他们在另一个层次上扮演着科学家助手的角色。助理研究员计策说:“一所设计,二所诊断,六所机械加工,八所制靶,九所计算……每个环节都有技能人员的身影。”
他们认为,各个研究所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分工,技能人员是合作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个链条上一个环节掉链子,都会直接影响全院的科研进程。
徐志磊院士认为,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科学家的助手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分散型的助手,与科学家面对面磨合,直接帮助科学家完成想法到现实的转变。而更多的时候,则是另一种情况,即在一个大型科研生产机构,部门间的配合要多于人和人之间直接的配合,这种精确的分工必然要求有一支专业化极高的团队来完成加工制造环节的工作。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充当科学家的助手,技能人员在实现科学家想法的道路上的作用无可替代。”徐志磊说。
寻找技能人才的黄金比例
缺乏高水平技能人才队伍,曾经是一些科研机构的烦恼。2011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总工程师林尊琪在一次活动中表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出现了高端技能型人才荒。
他的团队在工作中要使用一种面积在0.5平方米以上、重量在六七十公斤的晶片,峰谷中间值要求在0.2~0.25微米之间,晶片怎样安装一直困扰从事高功率激光研究的“高才生”。
后来,林院士把这项任务交给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里的一名职校毕业生邵平。不到一个月,这名职校生就找到一种新的支撑办法,解决了困扰众多“高才生”很长一段时间的难题。
这引起了很多院士的同感。林尊琪说,从表面上看,国家大科学工程往往是由研究型人才唱主角。实际上,大科学工程中高端技能型人才跟不上去,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物院的实践为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思路。在中物院,有一个流行的说法:科学家的设想、工程师的蓝图、技能人员的产品,三者缺一不可。
用徐志磊院士的话说:在中物院的事业中,科学研究、工程开发、制造生产是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的。
数据显示,中物院有8600多名科研人员,其中包括1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之外,中物院还拥有大约7300名技能人员,在中国核武器研制生产的最前沿,他们将科学家的设想、工程师的蓝图,变为实实在在的装备和产品。
在中物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所长王宝瑞常强调的一组数据是“4∶6”——所里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的人数比例。在他的眼里,“4∶6”是所里人才队伍的黄金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