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正是想到太空授课所经历的这些艰辛,摩根提笔给加入太空教师行列的王亚平写了一封信。在接受完采访的那天深夜,她委托新华社记者转交带有亲笔署名的电子邮件,信中对王亚平说:“在你环绕我们的地球而行并准备从太空授课之际,我代表全世界的教师和学生向你致以荣耀和爱的问候。我们为你骄傲。你在那里一定非常忙碌,但请记得花些时间望向窗外。中国和这个世界美丽迷人。”
现在的孩子从小使用电脑,对科技奇迹的神奇感已经被充斥着现代科技的环境磨掉了
看完“太空授课”直播,刘慈欣在餐桌上跟正在念初中二年级的女儿聊了起来。她也在电视上看到了这堂太空课程,不过,在这个小女孩眼里,“太空授课”只是个“挺有意思的事”,“跟刘谦变魔术差不多”。
她不知道的是,为了这节课,“太空教师”王亚平准备了半年时间。本来就要以克计算的太空装备又得加上总重量2.9公斤的“教具”,每一份“教具”还需要包装固定,有人推算过,这样一趟下来至少要多花35万元人民币。
“现在的孩子玩着iPhone长大,从小使用电脑,对科技奇迹的神奇感已经被充斥着现代科技的环境磨掉了。”刘慈欣说,“他们没法体会中国人太空探索的历程,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今天能够进入太空,其中经历多么艰难、曲折、漫长。”
对他而言,“来自太空的讯息”是非常稀罕的宝贝。在河南山村长大的他第一次接触到跟太空沾边的事情,还是在自己7岁的时候,晚上仰着头寻找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那时候他既不懂天文知识,也没看过太空新闻,听说有个阿波罗登月计划,觉得是难以置信的离奇故事。
直到今天,他都还能清楚地描绘出第一次看到人造卫星的画面:在不通电的小村庄,家家户户都跑出来,仰着脖子看卫星,有的小伙伴光着脚跑出来,还露着冬天脚上长的冻疮。夜晚天空的星星,映着大地上茅草屋里点点的灯光,不断闪烁。刘慈欣看着天空,替人造卫星捏了一把汗:天上那么多星星,你混在里头跑那么快,千万别撞上哪颗星星才好!
不过,正是童年时对于太空奇迹的仰望,“对科技刻骨铭心的神奇感”,让这位计算机工程师成了一个十足的科幻迷,并最终成为科幻作家。他很想把这种感觉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可是发展迅速的科技成果似乎已经抹掉了这种快乐。“我的女儿只要拿着手机,就能跟全世界对话了,这种生活放到过去,不就是科幻小说里才有的景象吗?”
“我觉得这正是‘太空授课’的意义所在,它向今天的孩子们传递了一种精神上的教育,它向他们展示,这是在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之外的画面,这是在世界之外人类讲的一堂课。”刘慈欣说,现在想要获取知识并不难,但来自太空的讯息,却依然是非常宝贵的。
事实上,即便是对玩着iPhone长大的孩子来说,这些“来自太空的讯息”对他们依然非常有吸引力。不管是在摩根的太空课堂,还是王亚平跟地面的互动,都有许多孩子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就连配合组织“太空授课”讲解活动的北京天文馆工作人员,都在直播结束后被孩子们团团围住,听他们七嘴八舌地问了好多太空问题。
在返回地球3个星期后,只在太空中给学生讲了20几分钟课的摩根,还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乐园给孩子“补课”。她还带回了1000万粒罗勒种子,准备作为太空礼物,分发给孩子们。她鼓励他们,拿着这些从没见过的新奇玩意,动手建造一个太空型的种子生长室。
“我是一个老师,我的梦想是把地球上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带上太空瞧一瞧。”摩根说,“我想大家会喜欢那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