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中国军情

中国建成太空卫星中继系统 保障“天宫”高清授课

中国建成太空卫星中继系统 保障“天宫”高清授课

2013-06-21 16:38:28

  20日上午,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将在天宫一号上面向中小学生进行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此次太空授课需要我国强大的航天测控能力作为后盾;需要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在背后进行支持。此次太空授课将通过天链数据“中转站”传送,公众可以看到更稳定、更清晰的实时画面。这也将是对中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时传输能力的考验和展示。

  太空中的卫星有很多种, 比如观测气象的气象卫星, 进行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通信卫星, 观测地表和浅地层情况的遥感卫星,观测海洋洋流和水温的海洋卫星,进行实时定位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等等,这些卫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数据传输是在地面和卫星之间进行的。

  还有一种卫星,它除了可以进行星地通信外,还可以与其他航天器之间进行星际通信,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一些航天器的数据接收转发,传输到地面或者其他的航天器,反之亦然。 这个信息传递的接力手,就是我们今天用的数据中继卫星。

  在没有数据中继卫星之前,卫星数据要传输到地面,就要建立星地通信链路。如果卫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即卫星在36000公里高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大多数是通信广播卫星),建立这样的通信链路就相对方便。可是,绝大多数卫星都是在200-2000公里的低轨道上,比如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它们相对地球不停的转动,速度比地球自转快很多。一颗低轨卫星绕地球一周,只在很小的一部分运行轨迹中,能够与一个固定地面站建立稳定数据传输链路。用航天术语来说,一个地面卫星站,对一个中低轨航天器的轨道覆盖率只有大约2%-3%。

  就是说,一颗低轨道卫星绕地球一圈,一个地面站只有2%-3%左右的时间,能够“看”到这颗卫星,并和它对话。要想再次和它对话,要等卫星再绕地球一圈,直至我们能“看”到它的时候。所以每次星地对话的时间很短,这样就不能进行太空授课、交流问答。

  为了更加实时的掌握低轨航天器数据,就要提高轨道覆盖率。而提高轨道覆盖率,解决的办法有两类。第一类是大大增加地面卫星接收站的数量或大量建造远洋测量船(如“远望”系列测量船),这样做未免太浪费,那是相当的烧钱啊。

  第二类办法,就是在太空建立数据中继卫星。

  原理是这样的:如果在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均匀部署3颗数据中继卫星,假设为ABC三星。那么,我们就可以实现2个目标

  1 无论低轨道卫星在什么位置运行,在它的上方,至少都被ABC中的某一颗中继卫星覆盖。

  2 无论一个国家的地面站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在它的上方,至少都被一颗固定的中继卫星覆盖,假设为C星。

  那么,当低轨道卫星被C星覆盖时,就随时可以将自己的数据通过C星转发本国地面站(当然也可以直接将数据发往地面站而不经过C星转发)。而当低轨道卫星被A或B星覆盖时,就随时可以将自己的数据发给A或B星,A/B星可以将数据接力发给C星,再通过C星与本国地面站的链路传输给地面。

  简单说,理论上,一颗地球同步轨道上的数据中继卫星,轨道覆盖率就可以达到50%,三颗就可以实现100%的覆盖率。知道这个就行了。

  中继卫星的核心优势是:实时全程测控、实时全程传输、降低测控成本

  实时全程测控:中继卫星可以大幅提升航天器(如宇宙飞船、太空实验室、火箭、卫星)的测控覆盖率接近100%。增强了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实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实施手控交会对接、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等提供了稳妥高效的天基测控通信保障。

  实时全程传输:中继卫星作为在太空中运行的数据“中转站”,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极大提升各类卫星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同时降低测控成本:最少只要3颗卫星,就可以进行全球中继卫星组网。如果中继卫星的功能足够先进,则可以替代大批地面卫星测控站和远洋测量船,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于是中国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终于登场了。

  • 相关阅读
  • 军车年底前全面使用ETC技术可有效防范假军车

      据交通运输部网站消息,军车使用ETC(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电视电话会议日前举行。会议要求,今年7月1日起,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江西、上海、安徽、浙江、福建驻军车辆将全面开展军车使用ETC技术试运行...

    时间:06-24
  • 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为福州4艘远洋捕鱼船护航

      “我们到了,是海军护航舰艇把我们平安送到了,海军真好,我们船员很感动。”23日,福州宏东远洋渔业有限公司专门致信海军第十四批护航编队,感谢海军护航编队为其船队护航。  6月15日,中国福州宏东...

    时间:06-24
  • 中国海监东海油气田发现美军舰船敦促其离开

      100多年前,张謇购买德制蒸汽机渔轮“福海号”,在中国东部沿海“护渔权,张海权”,成为向世界宣示我国海界的开拓者。昨天上午,我省最新、最大、最先进的海洋公务执法船“中国海监50...

    时间:06-24
  • 歼20作战半径达2000公里

      央视6月23日《今日关注》节目播出“歼-20隐形战机再度试飞并进行空中放油动作”,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昨天我们在节目中曾经关注了今日中国的歼-15舰载机的频繁的训练的情况,今天我们也有一个...

    时间:06-24
  • “蛟龙”号再次抵厦门锚地避风

      正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1日上午抵达厦门锚地避风,再次下潜作业时间将根据南海作业区海况而定。  “蛟龙”号15日在厦门锚地避风一天,16日返回南海...

    时间:06-21
  • 中俄武警部队“合作-2013”联合训练圆满成功

      记者刘彦军、张权宇报道:今天下午,中国武警部队与俄罗斯内卫部队“合作-2013”联合训练成果观摩汇报在武警特警学院举行,标志着为期10天的联合训练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武警部队与俄罗斯内卫部队...

    时间:06-21
  • 蛟龙号潜水器今日首次搭载女性科学家下潜

    根据“蛟龙”号现场指挥部决定,6月20日,来自同济大学的女科学家杨群慧将搭载“蛟龙”号下潜到南海冷泉区。这是“蛟龙”号的第56次下潜,杨群慧也因此成为“蛟龙”号搭载的第一位女性科学家。...

    时间:06-20
  • 和平方舟医院船向多国展示人道主义援助救灾能力

      6月19日下午,尖锐的警笛声划破文莱穆阿拉港上空,5名来自“灾区”的“重伤员”被紧急送至靠泊该港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  方位:和平方舟医院船01甲板  和平方舟医院船上的医务人...

    时间:06-20
  • 记者手记:给太空教师当“邮差”

      “亲爱的芭芭拉·摩根女士,中国航天员王亚平两个小时前已成功完成太空授课,成为继您之后的世界上第二位完成太空授课的宇航员。随信附上王亚平自天宫一号委托新华社转交给您的回信……&...

    时间:06-2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