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首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应用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神舟”飞船的测控覆盖率从12%提高到40%以上。
2011年7月11日23时4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天链一号02星”送入太空,神州飞船测控的轨道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2012年6月16日晚,当“神舟九号”飞船运行至第2圈,测控人员遥控天链01/02两颗中继卫星对飞船实施捕获跟踪,建立了星间双向通信链路。卫星传回了飞船轨道舱的实时画面。大屏幕上,3名航天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清晰展现。
01和02星的出场,看起来好像只是为了神舟和天宫系列飞行器测控做铺垫,在这场航天大戏中,天链传输卫星像一个接力手,更像是一个跑龙套的串场角色,而且还是一个近乎于在后台的龙套——在中国宇航员和神州飞船的耀眼光芒下,天链卫星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在几个小时的神州飞船发射电视直播节目中,只有卫星管控总调度员的三句口令——“天路跟踪准备正常,星间天线回扫开始!”、“ 01星成功捕获神舟九号!前返向链路已建立!”、“ 02星成功捕获神舟九号!前返向链路已建立!”,让我们隐约的看到了天链划过天际的一丝身影。
2012年7月25日天链一号03升空
神九返回落幕之后大约1个月后,即2012年7月25日, 天链一号03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经过一段时间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03星与01星、02星实现了全球组网运行,中国由此正式建成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并在航天领域愈来愈显现出其独特而深远的作用。
我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建成
最近,在央视对神十发射的直播中,屏幕右上角常会出现"天链"字眼,这是表示当时的视频信号来自"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的转发。而"滨海"、"南亚"、"喀什"和"远望"等字眼则分别表示东非肯尼亚的马林迪测控站、南亚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测控站、中国新疆的喀什测控站和海上的远望系列测控船。
与普通通信卫星相比,数据中继卫星需要克服的第一个技术难题是对航天器的捕获和跟踪。中继卫星运行高度是36000公里,低轨航天器的高度仅为数百公里,距离非常远;而视频、高质量静态图像又需要高速数据传输,中继卫星与低轨航天器之间需要采用增益高、波束极窄的Ku/Ka波段天线进行通讯。通讯距离远、通讯波束窄,这就对跟踪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要达到0.06度。
中继卫星为了与众多中低轨道卫星通信,天线处于复杂的变速运动状态,在转动速度、加速度和角度上都没有规律,天线的机械驱动机构不仅要精度高,而且要求在恶劣工作环境下长时间稳定运行,制造难度很大。同样麻烦的还有天线与卫星的振动耦合问题,非线性结构的天线不规律的运动和振动,对卫星本体姿态控制也有很复杂的影响,对卫星控制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天线制造本身也是一个难题,高数据传输速率要求高增益天线,通俗地说,中继卫星的抛物面通信天线尺寸要尽可能的大。同时,Ku/Ka波段波长小,对天线抛物面精度要求也非常高。数米直径的抛物面天线整体形面误差要低于0.1毫米,并且要在外太空高温差条件下长期保持这样的精度,其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数据中继卫星可以称得上是当今技术含量最高的通讯卫星。我国在去年完成第一代"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体系的建设,进行“太空授课”实则是对自己航天测控实力的一次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