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自然》杂志发布了《2012全球自然出版指数》,在该指数涉及的全球200多个科研机构的排名中,哈佛大学在《自然》系列研究期刊上发表了368篇研究型论文,这比所有中国科研机构同年在上述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的总和还要多。之前也有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超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其平均引用率却排在了世界100名开外。
毕业要论文,求职要论文,升职要论文……国内论文重数量不重质量,一味追求“论文GDP”的做法,正在逐渐侵蚀着我国研究型论文的发展。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太多重复的故事,这些无奈的“论文人生”故事,或许能带给我们一点点的思考。
“攒”论文是求学路上逃不掉的必修课
“只要读起来特别通顺的段落,放在百度里一检索,就能发现是抄来的”,毕业季又到了,让黄晓头疼的事情也随之而来。
黄晓在四川一所高等院校中文系任教三年,每年至少要给20名本科学生指导毕业论文,“看到这样的论文让人很纠结,让学生通过,觉得对不起他,是对他的错误视而不见;不让学生通过,更觉得对不起他,为了一篇论文让他无法毕业,太可惜。”
每到毕业季,东拼西凑“攒”论文,一字一句“憋”论文,总能成为大学毕业生们QQ群里仅次于就业的热门话题之一。
“我们几乎没人能说清楚论文该怎么写。多年来,我们受的教育就是考试再考试,从来没被要求深入进去研究一个问题,为了毕业,大多数人的论文只能敷衍了事”,黄晓的学生刘静疑惑地告诉记者。
在黄晓看来,虽然刘静的毕业论文《论当下网络语言的发展分析》写作水平不是最高的,但可以看出是花了心思自己写的,“实际上,学院里对本科生的论文要求几乎是‘没有要求’,只要不是整篇复制粘贴,就会让学生通过。”
既然本科生论文的要求已经沦落至此,那还有存在的必要么?事实上,每年关于本科生论文存废的问题,都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讨论。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存废问题,而在于怎么提高。作为四年专业的学习总结和对本行业的认识,一篇扎实的毕业论文是最直接的体现,只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机会”, 黄晓遗憾地说。
5月中旬,即将硕士毕业的李璐刚刚收到通知书,她只要拿到毕业证,就可以与已经实习了半年多的电视台签约,成为正式职工。然而正在她满心欢喜地的时候,却接到一个坏消息。“毕业论文没有通过机器检测,要马上修改,如果赶不上半个月后的论文答辩,就要延迟一年毕业,到时工作肯定也丢了。”
说起原因,李璐也很后悔。开始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正好是找工作的关键时期,能拿到电视台的实习机会非常不易,每天起早贪黑地扛着机器拍片子,坐在剪辑室里剪片子,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所以在毕业论文上就随便应付了一下。
急匆匆回到学校,看着检测机器显示的“50%”的论文相似率,李璐显得很难为情,“机器还真聪明,红色显示的都是我直接复制粘贴的段落。”
和同学们交流之后,李璐才知道自己是“最愚蠢的抄袭者”,“他们很多抄的不比我的少,只是采用了比较聪明的做法,把原作者的话换个语法语序来表达一下,机器就没办法识别了。”
职场路上论文依旧如影随形
而相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奋战在科技战线上几十年并做出卓越贡献的杨志强副教授,谈起论文一事,也显得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