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需求量很大,竞争也不小,所以有时间还要到其他学校去贴传单,为自己宣传。”王琦说,没想到发论文的买卖这么好做,不但自己的生活费不成问题,学费自己也可以承担大半。
毕业后,虽然王琦有了正式的工作,但是公务员工资微薄,生活的压力让他继续做起了论文的买卖。
“开始还藏着掖着,不好意思告诉别人,后来发现很多同学或者同学的同学,评职称或者升学都需要发论文,在大家眼里自己买版面发论文是一件平常无奇的事”,在王琦看来,这个生意是有需求才有供应。
作为“买家”的陈林,毕业两年,在重庆一家独立学院任教,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让他知道,自己硕士毕业前与同学合资花300元钱发的两篇2000字的论文,可能是发在了“假刊物”上,因为从公开的论文检索系统中根本找不到,“当年真的是年少无知,可是更为奇怪的是,学校毕业时要求两篇以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我发的明明是‘假刊物’,怎么也让我毕业了呢?”
到了学校任职,评讲师、副教授、教授,申请课题,评优秀教师……论文成了陈林终身相伴的对象。
然而陈林同时也发现,学校有一个还算“仁慈”的做法。学校每年会提供一些完成难度极低的校内研究课题供教师们申请,每个课题一两千元,“课题验收要求就只是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差不多相当于让教师们拿着这个钱去买版面,减轻大家的压力。”
学校虽然出了钱,但也没有做亏本的买卖,教师们的“科研成果”数量上去了,对于学院申请博士点、硕士点、实验基地等,都有好处,对外也可以彰显学校的“科研实力”,最终对招生有益。
“所以,学校里重科研、轻教学成为了一种风气,课上得再优秀,也不一定比那些只会写论文不擅长讲课的老师有地位。”陈林告诉记者,一节课课时费50元,学校还限制每位老师的代课数量在每周8节,逼着大家去搞所谓的科研。因此老师最高一个月课时费也就1600元,而如果在专业领域国内的顶尖期刊发一篇论文,学校反而会奖励三四千元。
他无奈地说,“反正每天的生活除了上课,就是一直写论文,一直发论文,循环往复,这不,明年考博士需要的三篇4000字以上的论文还没有着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