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记者 李栋
可穿戴设备市场,永远不缺炒作者和野心家。近日,小米手环79元的价格让业内一片哀嚎,甚至有激进者将小米形容为蝗虫:做一个行业毁一个行业。诚然,79元足以让深圳山寨手环厂家再次颤抖,但还不足以撬动14亿美元的整体市场,换句话说,下一个可穿戴式设备的巨头,将会诞生在传统行业。
与大张旗鼓造硬件的互联网企业相反,有两家做鞋的企业异常低调。早在2006年,耐克与阿迪达斯便先后进入可穿戴式设备市场,前者与苹果合作主推Nike+、FuelBand手环系列,后者则打造自家的Micoach明星产品,比如今年大放异彩的智能足球、Micoach跑步套件。
事实上,这些偏向运动、健身类的小玩意销量很乐观:耐克官方宣布旗下Nike+平台中的用户数量达到了2800万,FuelBand手环销量占到可穿戴健身追踪器总销量的10%。
有趣的是,耐克和阿迪达斯这两家企业,似乎并不重视自家旗下的智能硬件项目,它并没有像球鞋、服饰那样投入大笔营销资金,而仅仅是在零售渠道铺货了事。这恰恰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两家企业仅仅将可穿戴智能设备作为硬件载体,利用其普及自家的智能健身教练、健康数据分析等软服务,成功抓住了这个垂直市场人群。
但纵观互联网企业的可穿戴设备,依旧是千篇一律的健康监测、运动计步等,仍处于比较原始的初级阶段,某种程度上甚至还不如App应用,起码后者利用手机上的GPS、陀螺仪,就能零成本实现这些功能。在同质化严重前提下,真正的突破点是平台服务——譬如心率血压监测等医疗健康功能,或者是根据用户健康数据量身定制的健康教练等服务。
毫不夸张地说,可穿戴设备将来会是服务竞争的时代,只要能对海量的用户数据做出分析处理,并及时打造相应的软服务,必定会出现下一个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