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全球气候变暖,今冬为啥那么冷

2019-01-03 07:55:44

来源: 经济日报

  新年伊始气温回升,大家这才从刺骨的寒冷里缓过神来。入冬以来,仅2018年12月,中央气象台就两次发布寒潮预警——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温显著,南方多地大雪纷飞,气温频刷入冬新低,甚至突破历史极值……有人质疑,不是全球变暖了吗,怎么还这么多寒潮?

  如今,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2017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值偏高0.46℃,高出工业化前水平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公报称,2018年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将创下有记录以来第四高位。公报还称,有记录以来20个最热年份都出现在过去22年,其中最近4年占据了排行榜前四位。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高级工程师王遵娅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近几十年表现出显著增暖趋势——2018年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1901年至2017年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21℃,且监测表明,近20年是20世纪以来最暖的时期。其中,中国各区域的年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北方增暖幅度大于南方,冬季增暖幅度大于其他季节。

  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那么寒潮也最常出现在冬季吗?依据中国气象局《冷空气过程监测业务规定》(试行),对历史上强冷空气和寒潮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强冷空气过程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发生最为频繁,平均每年发生4.2次,其次为秋季;寒潮过程则出现在秋季(9月至11月)的频率最高,年均发生1.87次,冬季次之,其中11月出现寒潮频率最高,平均每年出现0.9次。

  那么,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寒潮是变多还是变少了?据1961年至2015年中国年区域性寒潮及强冷空气过程频次变化统计,年寒潮过程频次呈明显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每10年0.4次。同时,年强冷空气频次也呈微弱减少趋势。王遵娅说,这种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

  明明数据显示寒潮减少了,为何冬天还是那么冷?近年来,全球也频发多个极端寒冷事件案例。例如,2008年,我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就与频繁而强烈的冷空气活动有关;2009年初,低温、暴风雪席卷北美和欧洲大部,多地出现严寒天气;2012年1月,欧洲多国出现严寒暴雪,仅波兰就冻死30余人;2015年11月21日至27日,中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降温天气,河北保定、山东济南等113个监测站的最低气温跌破1961年以来11月最低气温记录……

  这些极端寒冷事件的发生似乎跟寒潮变少有些许冲突。对此,王遵娅解释说,寒潮的减少并不表示它就不发生了,只要寒潮到来,就会带来剧烈降温,并伴随出现低温、大风、雨雪等天气,严重时,还会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和损害。

  值得关注的是,寒潮强度和频次的变化会受到全球气候背景,以及不同时空尺度环流和外强迫因子的影响。有专家认为,全球变暖背景下,不同地区的增暖不均匀,北极地区的增暖幅度较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都要大,这使得低纬和高纬之间的温度梯度变小,并进一步促使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的环流经向度增大,从而使冷空气更容易向中纬度区域爆发。

  也有学者表示,全球变暖促使北极海冰加速融化,极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层覆盖,其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如此一来,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南下进发,导致气温骤降。

  遇有持续低温冷冻天气时,人们对全球变暖的质疑总是此起彼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表示,全球变暖是一种平均趋势,如果仅从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看,今后全球变暖的速度将会呈加剧可能,但仍存在不确定因素。而除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努力外,尚难确定海洋等产生的升温或降温作用到底有多大,即自然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减弱或抵消人类活动因素。

  其实,全球变暖与寒潮频次和强度变化的关系很复杂。目前,科学界已经认识到:未来20至30年间,对这种相对短尺度气候变化预测的重要性,要明确回答全球气候近期变化的详细和可信的演变轨迹,仍需数年之后。

  • 相关阅读
  • 100个加速包 也没抢到票

      “每分钟‘光速’抢票100次,已经用了100个加速包,我咋就还抢不到票呢?”说起这几天的遭遇,白领张浩连连摇头叹息。随着抢票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面对“一票难求”,很多人买起了“加速包”、“加速套餐”...

    时间:01-08
  • 网络新“枫桥经验”报告发布:技术赋能治理 纠纷线上化解

      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镇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典范而被多地效仿。在跨入数字经济时代的今天,“枫桥经验”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

    时间:01-08
  • 细胞打印:筛选个性化肿瘤药物“新招”

      “用3D打印出的微型肝脏组织,移植到小鼠体内,小鼠的生存时间有明显改善,有新生血管生成。”近日,在由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生物增材制造产业组主办、迈普医学承办的“生物3D打印驱动创新医疗”学术论坛上...

    时间:01-08
  • 来,看看这些上榜成果中的奇思妙想

      近日,中国科协发布“2018年中国生命科学进展”,克隆猴、天然免疫的“阴阳平衡”机制等成果入选。十大成果年年有,2018年的又有哪些特点呢?   几占半壁江山 4项神经科学领域成果入选   在十大成果中...

    时间:01-08
  • 中国市场成为“全球零售业实验室”

      总部位于瑞典的宜家集团近日在上海宣布,由集团旗下宜家购物中心投资开发的上海临空宜家荟聚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这一项目总建设体量逾43万平方米,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宜家购物中心中国区总裁丁晖透露...

    时间:01-08
  • 人工智能或能提前一周预测台风

      日本海洋研究机构和九州大学的研究小组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开发了从全球云系统分辨率模型(NICAM)气候实验数据中高精度识别热带低气压征兆云的方法。该方法可识别出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低气压发生一周...

    时间:01-08
  • 《科学》预测2019年科学大事件

      新年伊始,美国《科学》杂志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对2019年科学领域即将发生的大事件进行了预测,其中包括揭示细胞内部的秘密、发现新物理学、确定下一个太阳系探测任务等等。   聚焦极地冰层   如果你...

    时间:01-08
  • 开辟新时代科技创新远大前程

      我们国家从来不会忘记开拓创新者,党和人民总是给予民族脊梁以崇高礼赞。   今天,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党和国家的荣誉殿堂上,少长咸集,群贤辉映。在此,我们向大会的召开和获奖科技人...

    时间:01-08
  • 国家科学技术奖全面实行提名制

      “201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中试行提名制后,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评选全面实行提名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有关负责人透露,2018年是《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进入正式实...

    时间:01-08
  • 激励创新 引领发展——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在改革中完善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题:激励创新 引领发展——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在改革中完善   新华社记者张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事迹广为人知,激励...

    时间:01-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