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嫦娥四号”书写人类太空探索新篇章

2019-01-04 08:30:12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嫦娥四号”成为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中国与前苏联、美国有了并列第一的荣誉。“嫦娥四号”的探索将拓宽人类的视野和想象,我们在仰望星空和认知月球之后,必须为人类文明发展探明方向和路径,创造崭新的思维和方式,开辟浩瀚无限的时空和未来。

  昨天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相关报道见A3版)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背,书写人类登月史和太空探索史上新的篇章。1959年前苏联“月球3号”传回了第一张月球背面图片,1966年“月球9号”成为人类第一个成功软着陆在月表的探测器(着陆器),1969年美国宇航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此次中国“嫦娥四号”成为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中国与前苏联、美国有了并列第一的荣誉。

  “嫦娥四号”着陆月背,表明中国航天技术控制的精准度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包括在垂直着陆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嫦娥四号”的垂直着陆,是要将先前的着陆器在主减速段结束后由斜向前运动的轨道,改为垂直向下定点运动的轨迹,这就要求大幅提升“嫦娥四号”的着陆导航敏感器的性能,增加着陆导航敏感器的作用距离,以便“嫦娥四号”能像蜂鸟一样,眼观六路,飞行平稳,悬停空中,落点更准。

  由于月球背面的地形阻碍,光声电和图片信息很难传送到地球。为解决这个难题,中国早就在月球另一侧布局,于2018年5月发射了一颗鹊桥卫星到“光环轨道”上,让鹊桥卫星在月球背后6.5万千米之外的Halo轨道簇上运行,通过它的中转,月球背面的信息可以传递到地球。“嫦娥四号”传回地球的第一张月球背影照片,充分见证了此次探月的高科技创新成果。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也是国际协作的成果。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嫦娥四号”要用装备的多项国外技术完成多项探月任务,如利用德国基尔大学研制的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探测月表的辐射剂量,用瑞典研制的中性原子探测仪测量太阳风粒子在月球表面的作用,用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探测仪聆听遥远宇宙的声音,等等。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是人类探索外太空的良好开端,既具有民用意义,同时具有军事价值;既有理论和抽象意义,也具有实用和具体意义。探索月球表面和月下的物质资源,可以回答月球探索是否有实际意义。过去的研究表明,月壤中蕴含着丰富的核聚变材料氦-3,此次“嫦娥四号”后续的探测,将进一步证明这种核材料是否丰富和可带回地球使用,并探测月壤下的其他丰富宝藏,看是否能成为解决地球能源和材料匮乏的新来源。

  探索月球表面环境的辐射剂量,可以得知月球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这也是探索生命起源,并回答人和生物“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的另一个线索和渠道。此次“嫦娥四号”携带了“月面微型生态圈”试验装置,内有马铃薯种子、拟南芥种子、蚕卵、土壤、水、空气以及照相机和信息传输系统等设备,以进行全方位的生命科学和其他科学研究。“月面微型生态圈”通过光导管能引进月球表面自然光线,以考察在真空、微重力、极端温差的外界条件以及保持“月面微型生态圈”内1-30摄氏度的温度和适当的湿度时,动植物是否能在月球表面生存。

  “嫦娥四号”对月球背面的探索,还要探清月球上是否有水、有氧气,月球背面是否因为有天然的“屏蔽”(没有任何来自地球的辐射干扰)而适宜在这种无比完美的安静环境做天文观测,以及月球矿藏组分、月表浅层结构勘探……所有这些都将拓宽人类的视野和想象,我们在仰望星空和认知月球之后,必须为人类文明发展探明方向和路径,创造崭新的思维和方式,开辟浩瀚无限的时空和未来。

  • 相关阅读
  • 100个加速包 也没抢到票

      “每分钟‘光速’抢票100次,已经用了100个加速包,我咋就还抢不到票呢?”说起这几天的遭遇,白领张浩连连摇头叹息。随着抢票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面对“一票难求”,很多人买起了“加速包”、“加速套餐”...

    时间:01-08
  • 网络新“枫桥经验”报告发布:技术赋能治理 纠纷线上化解

      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镇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典范而被多地效仿。在跨入数字经济时代的今天,“枫桥经验”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

    时间:01-08
  • 细胞打印:筛选个性化肿瘤药物“新招”

      “用3D打印出的微型肝脏组织,移植到小鼠体内,小鼠的生存时间有明显改善,有新生血管生成。”近日,在由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生物增材制造产业组主办、迈普医学承办的“生物3D打印驱动创新医疗”学术论坛上...

    时间:01-08
  • 来,看看这些上榜成果中的奇思妙想

      近日,中国科协发布“2018年中国生命科学进展”,克隆猴、天然免疫的“阴阳平衡”机制等成果入选。十大成果年年有,2018年的又有哪些特点呢?   几占半壁江山 4项神经科学领域成果入选   在十大成果中...

    时间:01-08
  • 中国市场成为“全球零售业实验室”

      总部位于瑞典的宜家集团近日在上海宣布,由集团旗下宜家购物中心投资开发的上海临空宜家荟聚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这一项目总建设体量逾43万平方米,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宜家购物中心中国区总裁丁晖透露...

    时间:01-08
  • 人工智能或能提前一周预测台风

      日本海洋研究机构和九州大学的研究小组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开发了从全球云系统分辨率模型(NICAM)气候实验数据中高精度识别热带低气压征兆云的方法。该方法可识别出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低气压发生一周...

    时间:01-08
  • 《科学》预测2019年科学大事件

      新年伊始,美国《科学》杂志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对2019年科学领域即将发生的大事件进行了预测,其中包括揭示细胞内部的秘密、发现新物理学、确定下一个太阳系探测任务等等。   聚焦极地冰层   如果你...

    时间:01-08
  • 开辟新时代科技创新远大前程

      我们国家从来不会忘记开拓创新者,党和人民总是给予民族脊梁以崇高礼赞。   今天,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党和国家的荣誉殿堂上,少长咸集,群贤辉映。在此,我们向大会的召开和获奖科技人...

    时间:01-08
  • 国家科学技术奖全面实行提名制

      “201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中试行提名制后,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评选全面实行提名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有关负责人透露,2018年是《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进入正式实...

    时间:01-08
  • 激励创新 引领发展——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在改革中完善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题:激励创新 引领发展——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在改革中完善   新华社记者张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事迹广为人知,激励...

    时间:01-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