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让我们更加了解月球”

2019-01-05 08:49:40

来源: 人民日报

  ■月球背面是人类迄今为止没有真正研究过的月球区域。中国用事实说话,证实了在航天领域的技术能力。

  ■嫦娥四号着陆月背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预选区域——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此次任务不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而且通过“鹊桥”中继星首次实现了地球和月背间的中继通信。国外媒体和相关专业人士第一时间对此进行详细报道或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嫦娥四号着陆月背展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卓越技术能力,书写了人类月球探索史上的新篇章。

  中国航天能力快速发展的又一力证

  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说,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标志着中国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此次任务不仅是一项科技成就,也是对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一个完美注脚。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以中国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命名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是中国一系列航天任务中的一部分。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晚了几十年,但中国正在迅速赶上。

  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评价说:“中国人将他们的技术推向了月球,使全世界感到惊讶”。中国航天计划展现了另一个中国奇迹。

  众多欧洲媒体报道了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壮举,并对这一历史性突破给予高度评价。

  欧洲新闻台滚动播出嫦娥四号着陆月背的画面,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的国家。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嫦娥四号着陆成功,实现人类探测器首访月球背面。中国的太空探索能力正在逐渐增强。

  英国《卫报》刊文称,这是人类太空探索的一个里程碑。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报道称,以前人类发射的航天器曾拍到过月球的远端,但还没有任何航天器或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过。成功着陆月球背面是嫦娥四号任务的第一步,接下来它将执行一系列探测任务,并向地球传回关于月球背面岩石和尘埃的更多信息。比利时法语区广播公司在报道中称,“嫦娥四号着陆月背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一次壮举。”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报道说,嫦娥四号着陆并探索的这个月球背面是人类迄今为止没有真正研究过的月球区域。通过此次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中国用事实说话,证实了在航天领域的技术能力。嫦娥四号执行此次任务,将对人类了解月球的形成提供重要资料。众多国际知名宇航员都对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表示祝贺,称这是中国航天能力快速发展的又一力证。

  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开辟广阔合作前景

  就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背,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表示,嫦娥四号探测器此次成功降落月球是人类历史上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在此次探月的大型项目中,俄罗斯方面也有一定贡献,嫦娥四号探测器的电力供应系统就使用了俄方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电池。据他介绍,俄中两国在太空探索方面进行了长期而富有成效的合作。“我相信,将来我们还有很多机会进行有效合作,造福我们两国。”

  俄罗斯科学院空间研究所所长阿纳托利·彼得鲁科维奇认为,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是巨大的技术成就,在此之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取得过这样的成就。彼得鲁科维奇称,在此次嫦娥四号着陆月背任务中,中国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即在月球背面如何与地球表面保持通信联络。彼得鲁科维奇指出,嫦娥四号着陆在冯·卡门撞击坑,这个区域的地质研究将十分有趣。科学家解释说,由于月球背面基本不受地球无线电干扰,嫦娥四号任务将对低频射电天文学的研究产生助益。

  欧洲宇航界也对中国此次月球探索任务给予高度评价。欧洲航天局国际关系部门负责人卡尔·伯奎斯特说,嫦娥四号任务是人类探测器第一次着陆在月球背面,“让我们更加了解月球”。英国马拉德空间科学实验室物理学教授安德鲁·科特斯认为,嫦娥四号未来从月球背面带回的信息将“具有重大价值”,“将有助于人类更深入地了解月球形成的原因”。

  为增进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开放共享,嫦娥四号任务不仅携带了中国的实验项目,还搭载了荷兰、德国、瑞典和沙特阿拉伯四国的科学载荷。来自荷兰的科学载荷是一台低频射电频谱仪,安装在承担嫦娥四号中继通信任务的“鹊桥”中继星上。荷兰奈梅亨大学无线电实验室主管马克·克莱因·沃尔特表示,“在首次着陆月背的历史性时刻,我们也参与其中。”德国明镜在线网站称,德国基尔大学的科学家也参与到了相关科研活动中,借助该校的测量设备,可以更好为未来的载人登月计划做准备。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嫦娥四号着陆月背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也就是说,它的意义不仅局限于中国本身,更是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开辟广阔合作前景。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值得自豪。中国正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资源作出越来越多的贡献。从太空的角度来回望地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家园,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显其可贵之处。各国只有携手合作,求同存异,才能开创人类共同繁荣发展的明天。(记者张梦旭、殷新宇、花放、任彦、林芮)

  • 相关阅读
  • 100个加速包 也没抢到票

      “每分钟‘光速’抢票100次,已经用了100个加速包,我咋就还抢不到票呢?”说起这几天的遭遇,白领张浩连连摇头叹息。随着抢票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面对“一票难求”,很多人买起了“加速包”、“加速套餐”...

    时间:01-08
  • 网络新“枫桥经验”报告发布:技术赋能治理 纠纷线上化解

      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镇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典范而被多地效仿。在跨入数字经济时代的今天,“枫桥经验”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

    时间:01-08
  • 细胞打印:筛选个性化肿瘤药物“新招”

      “用3D打印出的微型肝脏组织,移植到小鼠体内,小鼠的生存时间有明显改善,有新生血管生成。”近日,在由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生物增材制造产业组主办、迈普医学承办的“生物3D打印驱动创新医疗”学术论坛上...

    时间:01-08
  • 来,看看这些上榜成果中的奇思妙想

      近日,中国科协发布“2018年中国生命科学进展”,克隆猴、天然免疫的“阴阳平衡”机制等成果入选。十大成果年年有,2018年的又有哪些特点呢?   几占半壁江山 4项神经科学领域成果入选   在十大成果中...

    时间:01-08
  • 中国市场成为“全球零售业实验室”

      总部位于瑞典的宜家集团近日在上海宣布,由集团旗下宜家购物中心投资开发的上海临空宜家荟聚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这一项目总建设体量逾43万平方米,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宜家购物中心中国区总裁丁晖透露...

    时间:01-08
  • 人工智能或能提前一周预测台风

      日本海洋研究机构和九州大学的研究小组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开发了从全球云系统分辨率模型(NICAM)气候实验数据中高精度识别热带低气压征兆云的方法。该方法可识别出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低气压发生一周...

    时间:01-08
  • 《科学》预测2019年科学大事件

      新年伊始,美国《科学》杂志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对2019年科学领域即将发生的大事件进行了预测,其中包括揭示细胞内部的秘密、发现新物理学、确定下一个太阳系探测任务等等。   聚焦极地冰层   如果你...

    时间:01-08
  • 开辟新时代科技创新远大前程

      我们国家从来不会忘记开拓创新者,党和人民总是给予民族脊梁以崇高礼赞。   今天,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党和国家的荣誉殿堂上,少长咸集,群贤辉映。在此,我们向大会的召开和获奖科技人...

    时间:01-08
  • 国家科学技术奖全面实行提名制

      “201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中试行提名制后,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评选全面实行提名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有关负责人透露,2018年是《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进入正式实...

    时间:01-08
  • 激励创新 引领发展——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在改革中完善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题:激励创新 引领发展——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在改革中完善   新华社记者张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事迹广为人知,激励...

    时间:01-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