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2010周春芽艺术四十年回顾”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一线明星的周春芽,第一次为自己四十年来的艺术生涯进行梳理。展览策展人胡永芬介绍说,这个展览片段式地展现了周春芽各个阶段的创作状况,对周春芽艺术风格的形成脉络进行了全面呈现。
《行走的黑狗》,1995年时周春芽的“狗”,不只有绿色
不只绿狗、桃花和红人
在展览现场,的确可以看到,周春芽的作品,原来不只绿狗、桃花和红人。事实上,在这四十年中,除了那些大众熟知的绘画符号,他曾经尝试过各种各样不同的风格,使用过不同的绘画语言。他画的狗曾经是黑色的,他曾经尝试过画山石,甚至有一批作品十分接近抽象画。他的色彩也并不总是大红大绿的,在他相当部分的早期作品中,黑灰色是主流。周春芽是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开始绿狗的创作,他说自己起初只是在尝试各种颜色。当有一天有一点绿色出现在狗身上,觉得很诡异。于是就将绿色不断放大,最终,世界上并不存在的绿色的狗就出现了。而这个最终的形态,让他感觉惊奇。差不多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的绘画开始变得浓烈起来。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始于1971年的一张素描。那一年,刚刚年满15岁的周春芽在“五七艺校”学画。对于进入这个学校的原因,周春芽调侃说,进去了有肉吃。在这个能吃肉的学校里,老师做了一个李玉和的石膏像,替代“资产阶级的石膏像”,让学生们画素描。这些基本功,“让我受用一辈子”。周春芽说,1971年的这幅素描是迄今为止能找到的自己最早的作品了。在整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艺术作品没有市场,社会上没有收藏家,艺术家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要卖画,所以那时候对自己的作品都很不尊重。
如果说,这幅幸存的素描是周春芽艺术生涯象征性的起点,那么《藏族新一代》则是他在中国艺术界扬名立万的头炮。那一年的全国美展上,罗中立的《父亲》是一等奖,周春芽的这幅《藏族新一代》是二等奖。包括其后的《剪羊毛》、《若尔盖的春天》在内,从这批周春芽早期的藏族题材作品看,学习、模仿西方艺术的痕迹还十分明显。到了他前往德国留学,将新表现主义风格纳入创作之后,才算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三亿元天价保费
这次周春芽回顾展的策展人是台湾人胡永芬。选择一位台湾籍的策展人,并非偶然。周春芽作品的藏家,相当一部分来自台湾。对于台湾收藏家为何青睐周春芽作品,其中的渊源还要追溯到1990年代初。周春芽说,那时候一年到头也没两个收藏家登门。而台湾画商这时候开始登门,要求代理周春芽的作品。当时身在台北的胡永芬,就得以每天从报纸上看到周春芽的作品图片。正是当时台湾艺术机构不遗余力的推介,台湾形成了一批周春芽的拥趸。周春芽的藏家群体此后逐渐在台湾形成。
这些藏家对周春芽可谓很够交情。此次向藏家们借调作品展览时,不少藏家在保险公司的合同上甚至故意低估画价,以帮助主办方节省高额保险金。即便如此,全部近百件作品的保费,还是高达3亿元人民币。按照千分之一的保费收费推算,全部作品的总价值高得令人不敢估算。中国艺术家的市场价值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五十岁开始怀旧
周春芽此番来到上海,可谓一举多得。除了这个对他来说无比重要的回顾展开幕,坐落于嘉定马陆镇的上海周春芽艺术研究院也告落成。周春芽介绍,这个艺术研究院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主要职能就是研究周春芽本人的艺术创作。但是,它的职能其实并没有被限制得很死。周春芽说,包括一些年轻艺术家有兴趣做什么项目、和别的艺术门类的跨界合作等,都可以通过这个机构平台去操作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