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西门、北门的瓮城将分别新建“秦代历史博物馆”、“周代历史博物馆”、“汉代历史博物馆”,分别被赋予旅游接待、文化演艺、现代时尚的核心功能。
方案还通过文字加对比效果图的方式公布了一些具体策划细节。
如针对城墙,“点亮工程”计划运用LED、霓虹灯、大红灯笼等,增强景区的夜间照明效果;拟用视听结合的方式,使游览者“半日走过周秦汉唐宋元明清”;计划在主要城门区域,使用双面LED显示屏及3D成像技术,虚拟西安的城市历史,展示其“唐皇城复兴计划”。
顺着墙体往外,每天客流量十多万人,西安市民休闲娱乐主要场所之一的环城公园也有改造,如铺设塑胶网球、羽毛球场地;护城河,除经治淤后开放游船服务外,还在河堤上设置喷泉,用浮雕、光电等手法,在护坡上打造“十里画廊”。
“意识”比战火更具破坏?
城墙屡遭历史战火破坏,直到1983年完整修复;学者认为有时商业化装修破坏比战火更甚
方案公布后,立即引起质疑声一片。
批评者们认为项目“太商业”,有人把包装后的古城墙比喻成“一个华丽的"杯具"……犹如给斑驳古朴的兵马俑刷上立邦漆”。
“这样的商业观念会对城墙构成一种文化上的破坏,它比遭受战火蹂躏的破坏程度还要大。”西安当地一名研究古城墙的学者说。
现存的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扩建起来的。朝代更迭,古长安城的城门楼墙履行着它作为军事防御设施的本职,四面城门一一被战火蹂躏,又屡次被修复。
明末李自成军由长乐门(东门)攻入西安,长乐门城楼被焚;1911年,新军轰击安远门(北门)城楼清兵的弹药库,安远门城楼被毁;1926年军阀混战,在一场防御战中,永宁门(南门)失去了箭楼。1949年,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炸开安定门(西门)后,将红旗插上了西安城。
非战争时期,城墙也曾屡受磨难。
20世纪早期,中国兴起了拆除城墙的风潮。1927年,陕西国民政府曾计划拆除西安城墙,城砖及砖灰可“供修筑东南西北四大街道路之急需”,后不了了之。
长安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王圣学是西安人。据他介绍,解放后,“大跃进”中曾有拆除城墙拿城砖建厂炼钢铁的计划,“文革”期间城墙连曾被破坏。
至20世纪80年代,墙体一些段落已严重破损。1983年,西安市政府开始大规模修复城墙,当时的市长亲率军民修葺城墙,建设环城公园。
王圣学说,人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外衣”大多是现代制作,明清时的墙体部分被“外衣”包裹,不再示人。
相比战火摧残而言,学者们更担心的是此次城墙景区的整体提升。
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接受采访时表示,古文物有文脉,连为整体,过度采用现代声光电会破坏文物的古貌。而且这种破坏还容易被人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