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记者”出马屡屡得手
“我们的目的是要钱,曝光只是手段和借口。”
队伍拉起来了,身份也有了,“总裁”张文丽开始组织大家实施“创收”计划。她对所有持“证”的“记者”们培训时直言不讳,“我们的目的是要钱,曝光只是手段和借口”。
2012年7月,张文丽得到一个线索:蒲城县某镇政府在给70岁以上老人办理老年证时,每人多收取了5元钱的照相费。张随即亲自带着在蒲城当地发展的“记者”曹仲民一行前往当地镇政府“调查”。
曹仲民1960年出生,只上过小学,此前一直在家种地务农。此时却手持摄像机紧紧追随张文丽,给其“造势”助威。镇老龄委为了息事宁人,付给两人2000元。出门后,张文丽当场分给曹仲民数百元。
看到赚钱如此容易,曹仲民大为心动。没过几天,他和别人聊天时无意中听说:蒲城某单位扶贫粮没有按时给贫困户发放,被老鼠吃了。曹仲民以自己是当地人、不方便出面为由,将线索给了另外一个人王新亮。今年43岁的王新亮,是大荔县农民,有过在西安某媒体从业的短暂经历,经人介绍后很快成了张文丽的得力帮手。王新亮遂带着“调查员”到该单位调查,并以曝光威胁。单位派人找曹仲民“说事”,曹暗示可以花钱解决。该单位付给王新亮1000元。王新亮拿到钱后,请曹仲民吃饭喝酒。
2012年7月,张文丽从“记者”程小建处获悉,富平县一些砖厂存在手续不合法问题,遂前往张桥镇一砖厂“调查砖厂手续”,砖厂负责人给予现金2000元。张文丽说至少得5000元,后来对方说好话,说砖厂效益不好,张很不情愿地收了钱,给对方开了收据,项目为“网络赞助费”。收据是同行的程小建开的,程随后分得600元。
同年9月,富平县华朱乡某砖厂来了5个拿着“华夏民生网”记者证的人,对负责人朱某说,你的厂子存在环保污染和劳动用工问题,我们准备给予曝光。朱某心虚,问该如何解决。张暗示可以用钱解决,老板拿出1万元。张文丽拿出5000元分给另外四人,自己获利5000元。2013年4月,张文丽从网络贴吧中看到,有人反映说渭南某县果业局给当地村民提供的果树苗成活率很低,遂前往果业局“采访调查”。果业局不想被报道,付给张文丽等人现金15000元。
据警方介绍,张文丽等人在渭南各地敲诈勒索时偶尔也会向对方开“收据”,项目一般为“宣传费”、“视频上网费”,甚至“曝光费”。
基层光想“花钱”买平安
“基层官员不是怕假记者,主要怕被曝光。”
假记者敲诈为何总是屡屡得手?曾干过一年多假记者的康小瑞认为,假记者滋生的土壤主要是一些基层企业部门存在大量问题;而部分单位每被发现问题,不是想着如何完善补救工作,而是担心被曝光影响单位形象甚至上级面子、领导的升迁,而在现行体制下,大家都不想也不敢“给领导添乱”;甚至自己没有多大问题,遭遇记者,也不愿意按照法律或正式渠道解释申诉,光想着“花钱”买平安。
35岁的宝鸡人康小瑞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当记者。但由于文化程度低,理想一直未能实现。2012年夏天,经别人介绍,康小瑞认识了渭南人赵某。赵某称自己是“陕西社会监督网”的总编,建议康小瑞承包该网站在宝鸡地区的业务,并许诺康任站长。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缴纳2万元“加盟费”。在缴纳了2万元“加盟费”后,赵某又让康小瑞在宝鸡地区发展记者,每证收取费用2000元。截至今年夏天,康小瑞共发展“记者”4名。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康小瑞这才发现这家所谓的“陕西社会监督网”不过是一家私人网站,主要任务是创收,“就是四处撒网,搜集基层各部门的负面信息”,随后以“监督曝光”为名前往调查采访,“最终等对方送钱上门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