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软玉屏》演出后已经极大地影响到当时人们的家庭生活,特别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女性解放起着一定作用。范先生“歉意一笑”的背后,应为心底无比的欣慰,他的戏剧作品能起到这样的社会作用,正是先贤们当初创办易俗社时所期待的。
近代秦腔艺术的“博物馆”
易俗,取自“移风易俗”,易俗社最大的贡献,就是对秦腔文化和艺术的移风易俗。文化艺术不能成为凝结了过去的实体,它是在现实中不断流动的。秦腔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既有趋进作用,又时常成为一种定型的非常顽固的旧思想,给时代的发展变革带来很大的滞后作用。
易俗社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紧跟时代的脚步,在秦腔艺术上大胆改革,刻意求新,自成流派,对古老的秦腔艺术和戏曲事业做出了经典的继承和大刀阔斧的进取。
它第一次把剧社和革命紧密联结在一起,突破供人取乐,为己谋生的狭隘圈子,明确提出了“组织新戏曲社,编演新戏曲,改造新社会”的主张,认为“改良即是革命,革命即是易俗”,把“开发民智”的民主精神作为办社宗旨,把秦腔剧社办成了社会教育事业,与江湖班社有了本质的区别。
它第一次在秦腔剧社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剧目建设,以剧社为中心,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组成庞大而稳定的创作队伍,对编辑资格的取得、任职时间、报酬等做了明确规定。
它第一次建立了文化、业务和训练相结合的戏曲学校性质的剧社,创造了一套相当科学的训练方法,前院后校实践带学习的培养人才,使其成为德、艺、学皆能的演员,改变了过去艺人无文化之苦和封建师徒制的人身依附。
它第一次在戏曲界建立了导演制度,制定了完整的艺术生产秩序和舞台监视制度。由老先生讲述该剧历史背景、人物故事内容,了解这一切后,方能参加排演,使演出做到严肃、认真、细腻、整齐,“传神感人”,一改江湖班社台下说说台上见的排练方式。
它第一次为秦腔走入剧场作了不懈努力。易俗社一经成立,便进入剧场售票演出,为了剧场演出,他们在演唱技巧、表演方法、舞台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弥补、创造和有效改革,以满足社会新的审美要求。
它第一次在戏曲界建立了报幕制度,社《章程》规定,本社演出时每演一出,先由开场生(相当于现在的报幕员)说明梗概,使观者知道宗旨所在。
它第一次用戏曲形式移植演出了反映科学实业兴国、外国名人名著的作品及民间故事的戏,大大丰富了秦腔剧本的内容。
它第一次改变了旧戏班的“名角制”的习俗,创立了“整体艺术”审美制度,全场角色都为剧情故事而表演。
这些独有的贡献,成为后人研究近代秦腔发展轨迹的重要凭证。
易俗社在中国近现代戏曲史上的历史地位的确立,经过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它把自己的剧目和演出,深深地同社会历史、民族命运紧密联结,是在时代变迁、思想衍化、社会动荡中确立的。
一百年来,它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果,留下了诸如《三滴血》、《软玉屏》、《夺锦楼》、《游龟山》、《柜中缘》等经典名剧,它培养了一大批著名演员,其中有较大影响并形成各自艺术特色的前辈名家包括刘毓中、刘箴俗、王天民、孟遏云、肖若兰等,当今的陈妙华、张咏华、全巧民、伍敏中、郭葆华、张保卫、宋百存、任炳汉、毛文德、戴春荣、惠敏莉、王科学、冯永安、李淑芳、薛学慧等。
易俗社,作为全世界最古老的剧社,作为秦腔近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对整个秦腔艺术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示范和推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