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小胡在西安工作的第三年,读大学之前,她一直生活在陕南小县城。“读大学之前,在老家还说的都是方言,上大学之后直到毕业,7年的时间都在西安,周围人说的基本都是普通话,大环境就是这样,慢慢也就不再说方言了。”小胡说,甚至现在普通话说习惯了,听到别人说方言都会觉得怪怪的。
“年纪稍微大一些的老人,还经常把方言挂在嘴边,而年轻人,基本不知道方言怎么说。”小胡说,“像我们现在的同事、同学,谁还说方言,在学校读书的小孩子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说普通话,有的甚至都听不懂方言。”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积淀
陕西方言背后就承载着三秦地方文化。“比如秦腔、眉户、老腔、陕北民歌、紫阳民歌,各种民俗等。”王智说,这些都以方言为载体得以存在和流传。民间常说“不讲关中话,秦腔咋唱呢”说的就是方言的文化承载功能。
比如,陕北方言中,常以叠词、叠语的形式来表达亲和之美,如对“口”“手”“头”等,总是称为“口口”“手手”“头头”。民歌中,经常出现“红格艳艳、兰格莹莹、白格生生”的形容词,带有亲切、亲和感。华阴老腔作为地方戏曲,唱腔昂扬豪壮,其押韵字音以方言为基础,用方言演唱,更接近原始和传统。“如果没有这些词,曲艺也没有多少感染力。”民俗专家王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