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颁奖 李德毅院士获最高成就奖

2021-04-10 18:07: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4月10日电 (记者 刘育英)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十周年颁奖盛典10日在北京举行。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2011年发起主办,得到中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的支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人工智能”命名的奖项,具备提名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被外界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

  2020年第十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评出100个获奖项目成果,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20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8项等。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介绍,为促进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领域赋能,首次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共有8个项目上榜,标志着集成电路、微电子、半导体和芯片领域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李德毅院士在计算机工程、自动控制、认知科学和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公认的领先成果,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并获得荣誉奖牌和100万元人民币奖金。

  迄今,该奖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十届评审颁奖活动,先后授予426个单位及行业机构,391个创新成果和项目,1403名学者及专家表彰奖励。

  对于中国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怀进鹏在颁奖典礼上表示,一是立足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二是共筑技术与产业融通生态,三是推进协同治理与国际合作。(完)

  • 相关阅读
  • 我国发射“天问一号”的目的是什么?专家这么说

      我国发射“天问一号”的目的是什么?火星探测真的是为了移民火星吗?记者就以上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  科学认识探测火星的重要意义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2日 04版)  ...

    时间:04-12
  • 从首飞到复飞、从失利到成功 长征七号A火箭复飞故事

      重铸利箭  长征七号A火箭复飞故事  4月9日7时01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六号03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65次航天飞行。  火箭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最新亮相的长征系列火...

    时间:04-12
  • 严惩金融风险背后腐败 对甘于被围猎等行为绝不手软

      严惩金融风险背后腐败问题  本报讯(记者 代江兵)深化金融领域反腐败工作是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按照全会部署,纪检监察机关以“三不”一体理念、思路和方法推进金融领域反腐败斗争,持续压实...

    时间:04-12
  • 解决谈判药落地难,需加快医保配套改革

      解决谈判药落地难,需加快医保配套改革  ■ 社论  药品进了医保目录,却难以到达患者手中,当在制度建设层面探讨综合解决之道。  在社会民众的热切期盼中,119种药品通过谈判纳入了最新版国家药品目录。然...

    时间:04-12
  • 听,总书记讲“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联播+ | 听,总书记讲“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习近平总...

    时间:04-11
  • “美国以为中美竞争是美苏争霸的翻版,以为自己仍然能赢。但中国不是苏联”

      “美国以为中美竞争是美苏争霸的翻版,以为自己仍然能赢。但中国不是苏联。”  “欧洲必须思考谁才是最大的威胁。着眼长期,中国将成为欧洲的主要市场。”  4月2日,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特聘院士,政治...

    时间:04-11
  • “中国经验助力全球人道主义事业发展”

      “中国经验助力全球人道主义事业发展”   ——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中国事务特使白良  “今天,世界面临诸多挑战,全球人道主义需求激增,我们期待与中国等国家开展更多合作。”近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

    时间:04-11
  • 柏历:我觉得上海是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

      柏历:我觉得上海是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  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新民晚报社共同策划,历时半年精心制作了《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系列产品。  100位在沪的外国人,讲述...

    时间:04-11
  • 百炼成钢丨踏上征程

      1934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一份长达数千字的训令。  训令指出,“正确的反对敌人的战斗与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必须使红军主力突破敌人的封锁。”  这份被认为是中央红军长征最早的军事和政治命令,...

    时间:04-11
  • 回望疫情,我们在一起!

      “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   ——习近平  一年前,2020年的3月份,是整场“战疫”的转折点。在全...

    时间:04-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