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卜显和院士:科学无冷热,需执着进取

2021-12-02 18:50: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天津12月2日电 (张道正 付坤)“科研工作是艰苦的,需要有执着进取的精神,不能指望一步登天。”2021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卜显和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外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基础研究,他却乐在其中,“当有了原创性成果,能与全世界同行共享的时候,作为一名研究人员,内心是很高兴的。”

  卜显和从事的是配合物化学研究,近20年来专注于配位聚合物研究。配位聚合物是由金属中心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而成的一类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它结合了无机材料及有机材料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可设计性及可裁剪性。在发光、非线性光学、导电、磁性、催化、存储、吸附/分离、储能、传感、生物医学影像及药物传输等诸多领域显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现在已成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新兴研究方向与热点领域。

  “20多年前,我们进入这一领域时,这方面研究还不是热点,研究的人还不是很多,但存在许多急需探索的问题,比如合成方法学的问题、结构分析问题、结构性能关系及调控问题以及后来的功能化问题等等,我们对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卜显和说。

  不求名利,敢于“在冷水里游泳”,20多年来,卜显和带领团队围绕这些科学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们从配体设计入手,以光、电、磁等性能导向,构筑了多个系列具有独特性质的新体系。建立了配体引导的配位聚合物结构调控方法;发现动态行为新机制,构筑新型智能材料;开拓了配位聚合物应用研究新途径。

  “卜老师除了开会和出差,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实验室。他特别能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脑子里时时刻刻保持科研‘在线’。”谈起卜显和的科研秘诀,他的团队成员也曾是他学生的常泽教授如是说。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做基础研究枯燥、乏味,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短期内也看不到回报,但卜显和却乐在其中。

  在2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卜显和曾担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973计划课题、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

  2014年,他领衔的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此外,还荣获天津市首个自然科学特等奖及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

  面对这些成绩,卜显和始终保持着淡定和平静,用他的话说,“是那个时代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机遇,我们不过是比较幸运而已。”

  谈及自己的学术成绩,卜显和总说,要感谢培养他的每一位老师,特别是他的恩师——陈荣悌院士,“他不仅是我科研路上的恩师,也是我的人生导师、人生坐标。”

  陈先生早年留学美国,20世纪50年代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是中国配位化学领域的开拓者和推进者之一,是享誉海内外的化学大家。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脚踏实地。”“失败了,分析问题,找出症结,总结经验,重振旗鼓。”卜显和经常用陈先生的这些话鞭策自己、教导学生。他常和学生讨论一些科研难题,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思考,大胆创新。

  为了给学生们创造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卜显和积极同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最近,他还打算组织开设名师引领通识课,邀请材料领域名师大家来校讲学,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加速成长。多年来,他指导的博士后、博士、硕士及访问学者百余人,其中国家杰青及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四青”人才6人次,教授20多人。

  目前,还有20多位研究生跟随卜显和攻读学位。“我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我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为国家作贡献。”卜显和说。(完)

  • 相关阅读
  • 辽宁大连两地调为低风险地区

      中新网12月3日电 据辽宁大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信消息,大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指挥部2日发文称,大连市严格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至2021年12月2日24时,大连市金普新区先进街道响泉社区万科...

    时间:12-03
  • 中英政党对话视频会议举行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 12月2日,中英政党对话视频会议举行。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出席并发表主旨讲话,表示中英两国政党、政治家要认真落实近期习近平主席同约翰逊首相通话达成的重要共识,推动中英关系...

    时间:12-03
  • 浙江余村和安徽西递村入选世界旅游组织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新华社马德里12月2日电(记者冯俊伟 谢宇智)正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4届大会2日公布了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浙江省安吉县的余村和安徽省黟县的西递村入选。  根据世界旅游...

    时间:12-03
  • 监督护航碳达峰碳中和:压实主体责任 抓好问题整改

      压实主体责任 抓好问题整改  监督护航碳达峰碳中和  本报讯(记者 瞿芃 见习记者 文子玉)“‘减碳’实操中,顾此失彼、层层加码、畸轻畸重等现象开始显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日前召开的...

    时间:12-03
  • 环保又省钱!首个城区全面实现核供暖的城市来了

      本报记者张武岳、张昕怡  北方小城山东海阳寒意渐浓。记者推门走进凤凰国际乡村社区居民李建敏的家中,一股暖意袭来。他心情很舒畅,自己在家养护的绿植,终于可以无忧过冬了。  李建敏的小区,今年冬天用上...

    时间:12-03
  • 反家暴:保护女性,也要为“耙耳朵”撑腰

      本报记者 吴光于  25年前,当四川省成都市47岁的李林(化名)带着满心憧憬走进第二次婚姻时,他一定没有料到,有一天自己竟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李林的妻子比他小10多岁,二人婚后最初的十多年日子过得还...

    时间:12-03
  • 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满月,我们的信息还在“裸奔”吗

      本报记者王井怀、刘惟真  备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满一个月,我们的个人信息还在“裸奔”吗?  记者调研发现,买房信息泄露、App过度收集信息、视频平台索要会员照片等现象仍然出现在...

    时间:12-03
  • “职教高考”究竟是什么样的高考

      各地2022年高考报名逐渐启动。在国家政策中多次提到的“职教高考”制度,受到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关注。  “职教高考,是不是中职学生参加的高考?”最近,因教育部在回复“关于降低中专生进入高等院校进行全日制...

    时间:12-03
  • 奥密克戎“应激反应” 未来抗疫常态?

      奥密克戎“应激反应” 未来抗疫常态?  与奥密克戎有关的动态正在全球范围内滚动更新。11月24日,南非首次向世卫组织报告发现新型新冠病毒变异株B.1.1.529。不到两天后,世卫组织将其定义为继“德尔塔”之后的...

    时间:12-03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红树林守护海洋 我们守护红树林

      红树林守护海洋 我们守护红树林(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沿着海岸线走,经常能望见绵延不绝、繁盛茂密的大片绿树。涨潮时它们大部分被海水淹没,退潮时显露。枝条相接于水云间,根系深扎于滩涂,构成了独特壮观的...

    时间:12-0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