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南京大屠杀84周年:黑白光影中的祭忆

2021-12-12 15:20: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碑。(资料照片)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中新社南京12月12日电 题:南京大屠杀84周年:黑白光影中的祭忆

  作者 杨颜慈 朱晓颖 申冉 钟升 徐珊珊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历经家难、城劫、国殇,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黑暗一页。

  84年过去了,至暗时刻不曾遗忘。在黑白光影的折射下,祭忆的脉络日臻清晰。幸存者、海外华侨华人、中外学者、志愿者等群体以不同的方式“打捞”这段记忆,发出同一个声音:我们要和平。

  谈及这段黑暗的历史是如何走入西方主流社会的视野,张纯如是绕不开的。

图为2005年9月9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张绍进(左一)、张盈盈(左二)夫妇为他们的女儿张纯如的雕塑揭幕。(资料照片)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12月12日,在位于江苏淮安的张纯如纪念馆内,一场以“勿忘历史 记忆传承”为主题的云端连线跨越太平洋,连起黑夜与白昼。加拿大、美国等地华侨华人共同传承记忆,祈愿和平。

  “南京大屠杀战争记忆在代际的传承尤为重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通过视频阐述了传承历史记忆的意义。正是通过父母,张纯如第一次知道了南京大屠杀。

  1995年7月,张纯如从美国只身到南京进行实地走访,着成《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书中描写了日军在南京强奸、虐待、杀害大批中国平民的详情,改变了西方世界长期遮蔽南京大屠杀的现状。

  2004年,正在美国求学的德国人罗克经中文老师推荐读了张纯如的著作,震惊于书中描写的惨剧。罗克没有想到,自己日后会将其作为研究课题。

图为位于南京小粉桥的拉贝故居。(资料照片)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全世界对二战时的犹太大屠杀非常了解,但对南京大屠杀知之甚少。我想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个课题。”如今,罗克成为南京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研究员。

  历史真相穿越洲际与大洋,跨越黑暗与白昼。

  到了2015年,这段民族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遗产。时光留下的阴影,在众人努力下,渐渐化为和煦的暖光,照耀着和平前路。

  身为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的工作人员,每年12月是李雪晴最忙碌的日子。

  李雪晴要帮助健在的老人守住这段记忆,更要抚慰历经劫难的心灵。幸存老人每每提及这段惨痛历史,常常老泪纵横,但最后都会反复念叨:“要和平,一定要和平”。

图为一位老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参观。(资料照片)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年轻一代正用网络“时光播种机”,将这段黑暗历史凝聚成象征和平的白光,洒遍世界各地。

  “95后”工作人员赵美娜是其中一员,她尝试利用网络向全世界的人们讲述历史真相,寻求和平路径。“传播和平理念并无国界,构建和平环境亦需久久为功。”

  黑白光影下,不停响起的是祭忆的声音。

  对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群体来说,每年此时,百感交集。往事并不如烟。

  “我已经老了,但是只要我能动,就一定要站出来讲这段历史。”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说。

图为1927年出生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资料照片)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1927年出生的葛道荣如今年逾九旬,膝下子孙满堂。10岁时,他的叔父、两个舅父共三口人被日军残忍杀害。他的右腿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留下了永久伤疤。

  葛道荣说,自己没什么财产留给子孙,但记忆这份“传家宝”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老人身体力行,坚持参加各种证言活动,把这份带着痛楚的家族记忆讲述给更多人听。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资料照片)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据统计,截至目前,在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下61人。随着幸存者凋零,幸存者的后人正在成为传播记忆的主要力量。

  今年1月28日,幸存者杨翠英离开人世。杨翠英的女儿杨怀清告诉中新社记者,母亲离世的前一个月,已经把有关资料都郑重地交给了家里的后辈。“我知道,这是一份重托。现在的孩子们要如何记住这段历史?把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呼唤都告诉现在的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图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参加家祭活动。(资料照片)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对于幸存者及其后代来说,每年此时,是祭,更是忆;是家祭,也是国家公祭。

  在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这段家国交织的记忆再被拾起,反复诵念:昭昭前事,更为惕惕后人;鉴往知来,方能共祈和平。(完)

  • 相关阅读
  • 拆螺丝、即兴作诗……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之旅

      面对面丨拆螺丝、即兴作诗……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的90天太空之旅  宇宙浩瀚,探索太空的中国航天员一直没有离开公众的关心和视野。就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进行首次太空授课之前,神舟十二号航...

    时间:12-13
  • 全民义务植树40年 共175亿人次植树超780亿株

      累计175亿人次参与 植树超780亿株  40年前的今天,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使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每一位适龄公民的法定义务。40年来,...

    时间:12-13
  • 媒体评知网侵权事件:违法,知否?欺客,改否?

      知网:违法,知否?欺客,改否?  “把我100多篇文章收录到数据库,不仅不告诉我,读者包括我自己下载还要付费,我本人却从没拿到过一分钱稿费。”近日,年近九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中国知...

    时间:12-13
  • 如果能穿越,多想抱紧战火中的你们......

    家祭、城殇、国难,1937年的今日,南京进入至暗时刻。“祭”忆从那时至今,从不曾间断。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国行公祭,祀我殇胞,这份家国记忆,每年今时,我们都...

    时间:12-13
  • 国家公祭日,九个数字表吾辈心声

      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无数网民通过各种渠道表达着对昔日死难同胞的悼念,以及对祖国强盛和世界和平的期盼。  千言万语汇作了九个数字背后的心声,点击查看是否有你内心的共鸣——  1、一国...

    时间:12-13
  • 学硕缩招,专硕时代来了?

      万象  学硕缩招,专硕时代来了?  距离2022年考研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对于今年的“考研党”来说,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学硕缩招”了。近两年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停...

    时间:12-13
  • 会8种语言,负伤23处……他在喀喇昆仑卫国戍边

      他是懂8种语言的军事翻译  也是带头冲锋的特战队员  曾经多处负伤  曾经写下遗书  一起认识卫国戍边的  特战精兵阿依邓  自学多种语言  能作战、懂沟通  新疆军区某特战旅的阿依邓·吐尔逊别克,...

    时间:12-13
  •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七年,调水量接近一条黄河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七年,调水量接近一条黄河  一渠通南北 清流润万家  本报记者 王 浩 范昊天 李晓晴  一渠清水连通南北,润泽广袤大地,串联起生机勃勃的发展图景、山清水秀的壮美景观,发挥了巨大的社会、...

    时间:12-13
  • 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5.3%

      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5.3%  “饭碗”端得牢 农民鼓腰包(乡亲们的身边事⑦)  本报记者 常 钦  核心阅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城乡融合发展,乡亲们的就业门路越来越广,今年...

    时间:12-13
  • 各地稳就业促就业政策落地结硕果

      各地稳就业促就业政策落地结硕果  工作有着落 日子有奔头(这一年,我们获得感满满·就业)  本报记者 原韬雄 刘洪超 李家鼎  开栏的话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总结今年民生工作成绩,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

    时间:12-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