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南京论坛2021”举行 聚焦全球危机、机遇与方案

2021-12-12 14:06: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南京12月12日电 (朱晓华 佘静 杨光)12月11日至12日,“南京论坛2021”在南京举行。本论坛由南京大学与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学者与会,在亚太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发展的大框架下,多学科、多角度地探索合作新机制、新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表示,南京论坛自创办以来,始终以“立足亚太、聚焦热点、推进合作”为宗旨。希望东亚与全球的有识之士,以强烈的时代责任与人文关怀,从不同层面关注世界性议题,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贡献真知灼见。

  SK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泰源说,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如经济危机、地缘政治影响等,这为南京论坛的召开赋予了重要的使命,即来自全世界的专家学者坦诚交流、共同探讨挑战和危机的解决之道。探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危机解决机制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在主旨演讲中表示,随着中国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带来了对创新治理的需求和挑战,未来中国的创新系统需要进入创新范式3.0版本,重视创新生态系统的营造,强调“政府、企业、研究、用户”的四螺旋驱动,推动系统性、可持续的创新发展模式。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社科院国际政治专家吴白乙研究员以“冷看乱象,把握大局”为题,讨论了当前正在大幅升高的五大全球性系统风险,展现了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期和风险多发期,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应对全球风险的相应方案。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建辉以“近代东亚文化史的重构”为题,从近代东亚的起点——广州十三行的贸易切入,从概念、语言、自我认同、文学、艺术五个角度分析了近200年来东亚内部的文化交流与抗争,主张对近代文化史要有批判、反思,也要有继承。

  此外,本次论坛紧扣碳中和、科技革命、全球变局、文明对话等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前沿议题,设立了“东亚历史文明与文化创新”“环境、社会及治理”“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全球治理新疆域”“数字人文与新文科的探索”“全球变局视野下的跨文化交流”五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围绕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研讨。(完)

  • 相关阅读
  • 拆螺丝、即兴作诗……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之旅

      面对面丨拆螺丝、即兴作诗……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的90天太空之旅  宇宙浩瀚,探索太空的中国航天员一直没有离开公众的关心和视野。就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进行首次太空授课之前,神舟十二号航...

    时间:12-13
  • 全民义务植树40年 共175亿人次植树超780亿株

      累计175亿人次参与 植树超780亿株  40年前的今天,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使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每一位适龄公民的法定义务。40年来,...

    时间:12-13
  • 媒体评知网侵权事件:违法,知否?欺客,改否?

      知网:违法,知否?欺客,改否?  “把我100多篇文章收录到数据库,不仅不告诉我,读者包括我自己下载还要付费,我本人却从没拿到过一分钱稿费。”近日,年近九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中国知...

    时间:12-13
  • 如果能穿越,多想抱紧战火中的你们......

    家祭、城殇、国难,1937年的今日,南京进入至暗时刻。“祭”忆从那时至今,从不曾间断。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国行公祭,祀我殇胞,这份家国记忆,每年今时,我们都...

    时间:12-13
  • 国家公祭日,九个数字表吾辈心声

      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无数网民通过各种渠道表达着对昔日死难同胞的悼念,以及对祖国强盛和世界和平的期盼。  千言万语汇作了九个数字背后的心声,点击查看是否有你内心的共鸣——  1、一国...

    时间:12-13
  • 学硕缩招,专硕时代来了?

      万象  学硕缩招,专硕时代来了?  距离2022年考研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对于今年的“考研党”来说,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学硕缩招”了。近两年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停...

    时间:12-13
  • 会8种语言,负伤23处……他在喀喇昆仑卫国戍边

      他是懂8种语言的军事翻译  也是带头冲锋的特战队员  曾经多处负伤  曾经写下遗书  一起认识卫国戍边的  特战精兵阿依邓  自学多种语言  能作战、懂沟通  新疆军区某特战旅的阿依邓·吐尔逊别克,...

    时间:12-13
  •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七年,调水量接近一条黄河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七年,调水量接近一条黄河  一渠通南北 清流润万家  本报记者 王 浩 范昊天 李晓晴  一渠清水连通南北,润泽广袤大地,串联起生机勃勃的发展图景、山清水秀的壮美景观,发挥了巨大的社会、...

    时间:12-13
  • 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5.3%

      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5.3%  “饭碗”端得牢 农民鼓腰包(乡亲们的身边事⑦)  本报记者 常 钦  核心阅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城乡融合发展,乡亲们的就业门路越来越广,今年...

    时间:12-13
  • 各地稳就业促就业政策落地结硕果

      各地稳就业促就业政策落地结硕果  工作有着落 日子有奔头(这一年,我们获得感满满·就业)  本报记者 原韬雄 刘洪超 李家鼎  开栏的话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总结今年民生工作成绩,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

    时间:12-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