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生态都市吸引动物来客 北京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网”

2022-05-22 11:35: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这十年)生态都市吸引动物来客 北京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网”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电 (徐婧 陈杭)2012年,调查人员在北京房山十渡地区发现41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和11个黑鹳巢穴;十年间,原本以房山为迁徙中转站的黑鹳在此安家,种群数量增长到100余只,并飞出房山在北京其他区域定居。

图为在北京发现的黑鹳。 北京园林绿化局供图

  5月22日是第29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日前发布的《202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北京阶段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3702种,2020-2021年累计记录6283种。实地记录北京新记录物种17种。

  如今,已有至少596种陆生野生动物在京繁衍生息。北京,这座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正通过栖息环境恢复与建设、野生动物监测与救护,以及不断加强的执法力度,为在此生活的野生动物构筑起坚实可靠的保护网。

  “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体现了近几年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野生动物保护持续向好发展”,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介绍,《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中,记录了北京地区分布的陆生野生动物33目106科596种。其中,有126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包括黑鹳、褐马鸡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豹猫、鸳鸯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6种。

  为使更多野生动植物在京栖息,北京建成了79处自然保护地,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张志明介绍,这79处自然保护地可分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五类,总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22%。旨在通过设立保护地,实现保育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等功能。

  以北京市延庆区为例,2020年,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创新性地在鸟类集中停留觅食区建立鸟类食源地—鸟粮田,种植农作物供鸟类享用。当年,此地日观测灰鹤数量最大达5000只;今年2月5日,保护区内拍摄到大批灰鹤在冬奥雪道上盘旋,呈现出“鹤喜冬奥”的画面。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得益于因地制宜的保护措施,野生鸟类的种类也和数量同步增加。十多年来,延庆的野生鸟类从2005年的233种增长至390多种。据统计,延庆现存陆生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占全市陆生野生动物物种总数的75%,成为北京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涵养区之一。

图为在北京发现的长耳鸮。 北京园林绿化局供图

  在生态涵养区,自然保护地为野生动物提供生存空间;在北京城区,随着大气、水质治理成效显现,在闹市中的公园也可见野生动物的身影。

  今春以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水塘中,游动的蝌蚪为清池增添生趣,在城区公园“听取蛙声一片”成为现实。

  “两栖类动物是一地水质好坏的重要指示物种”,张志明说,由于两栖动物裸露在水中生活,水质对其影响非常大,这也是在城市公园很难听到蛙鸣的重要原因。但随着近年来全市各公园的水质条件改善,蛙类出现得更多了。

  “如果蛙类数量增加,蛇类等爬行动物也会随之增加。共存的物种越多,食物链越稳定,生态系统越完善,生态环境也就越健康。”他谈到,北京近年来还在相关区域增建了小微湿地,为野生动物扩大生存空间。

  《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显示,截至“十三五”末,北京市400平方米以上湿地总面积有5.87万公顷,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有10余处。“十四五”时期,北京计划累计建设小微湿地50处以上,持续发挥湿地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示范作用。

  除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外,野生动物在京栖息还有“硬”保障。2020年实施的新版《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把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均纳入保护范围,明确规定全域禁猎、全面禁食。

  2021年,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共接收市民救护以及公安等执法部门罚没野生动物252种3157只/条。张志明表示,救护野生动物的数量增加,执法罚没的野生动物数量下降,体现出首都市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断增强。

  “下一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将加大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野生动物救护效率,与市民一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北京。”张志明如是说。(完)

  • 相关阅读
  • 面对面丨降低新冠重症和死亡的“特效药”是啥?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解读

      新冠病毒的危害有没有减轻?疫苗接种有没有作用?为何强调老年人加强疫苗接种?近日,《面对面》专访了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王华庆有着30多年免疫工作经历,自开展新冠疫苗接种以来,一直跟踪国...

    时间:05-23
  •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之举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之举  个人养老金与已有的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结合起来,奠定了养老社保“三足鼎立”新的基础,揭开建立健全养老社会保险改革顶层设计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的《中国...

    时间:05-23
  • 耕牧“蓝色粮仓”

      耕牧“蓝色粮仓”   截至2021年底,我国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136个。这一数字距离《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年)》提出的到2025年创建20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目标越来越近。曾经...

    时间:05-23
  • 基础设施建设需算综合账

      基础设施建设需算综合账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也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系列部署为构建现代化...

    时间:05-23
  • 南水北调能否破解新难题

      夏日的北京密云水库碧水浩渺,群鸟翱翔。  从丹江口奔涌而来的南水在此蓄积,成为这座北京“大水缸”的主流。密云水库从2014年底蓄水量不足9亿立方米,增至目前30亿立方米,首都供水保障的家底更加殷实。  南...

    时间:05-23
  • 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要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工作...

    时间:05-23
  • 依法科学有序防控疫情

      依法科学有序防控疫情  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疫情的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面对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时间:05-23
  • 农民生活更上一层楼

      农民生活更上一层楼(大家谈·我们这十年③)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

    时间:05-23
  • 华北黄淮地区出现高温天气

      华北黄淮地区出现高温天气  本报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李红梅)21日、22日两天,我国华北黄淮地区出现高温天气,多地气温超过30℃。未来两天,京津冀等地高温天气仍将持续。25日至26日,受冷空气影响,华北、东...

    时间:05-23
  • 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国际论坛)  随着贸易和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将在全球产业链调整中持续扮演重要角色  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这一数据是建立在2021年中国...

    时间:05-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