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中国首个万亩耐盐碱水稻示范片亩产突破573.8公斤

2023-10-15 10:05: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长沙10月14日电 (记者 唐小晴)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西北中心万亩耐盐碱水稻示范片10月13日进行测产。专家组随机抽取了高、中、低三种类型3块示范方,每示范方实测1亩以上,通过收割、脱粒、水分测定、除杂、称重,实收结果为平均亩产573.8公斤。

这是中国首个丰收的万亩耐盐碱水稻示范片。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说,今年的成功种植,表示着中国以筛选和培育耐盐碱水稻品种为核心,结合控盐技术、盐碱地土壤修复技术、栽培调控技术的综合运用,在西北内陆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方面树立了样板。

记者14日从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长沙种业研究中心获知上述消息。

中国盐碱地面积约为15亿亩,其中可开发利用面积超5亿亩。目前,中国已有11个耐盐碱水稻品种通过国家耐盐碱区域试验审定,耐盐碱水稻推广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分布在黑龙江、新疆、山东、江苏等10多个省区市,覆盖全国主要盐碱地类型。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西北中心万亩耐盐碱水稻示范片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六团十一连实施种植,种植品种为“新稻36号”。今年初,该万亩水稻种植区还是荒芜之地,盐碱地上仅有红柳、沙棘等少数植物生长,土壤含盐量超过12‰,pH值8.5以上,属于重度盐碱地,不具备水稻种植条件。

为让盐碱地变粮仓,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组织湖南、新疆两地专家团队集智攻关,采用物理排盐、排碱,筛选抗盐碱水稻品种双向发力,向盐碱地要地、要粮。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是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大学、新疆农科院、黑龙江农科院、江苏农科院、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有限公司、广东海洋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大学、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11家优势单位共同建设。

中心的任务是培育更多适应不同盐碱地类型、高产和优质兼备的新品种,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力争实现袁隆平院士提出的8年至10年内,中国推广耐盐碱地1亿亩,增产300亿公斤粮食,多养活8000万人的目标。

“我们将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为2035年新增1500万亩耕地贡献水稻解决方案,把盐碱地变成米粮仓,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范小兵表示。(完)

  • 相关阅读
  •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为什么说“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6日 第 09 版)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

    时间:10-16
  • 今年前八个月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恢复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最新数据显示,当前,中小企业运行保持复苏态势,企业预期、采购等指标结束下降态势,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恢复。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小微企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4%。其中,“小巨人...

    时间:10-16
  • 【乡村行 看振兴】文明厚植沃土 新风助力振兴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10月15日)的《乡村行 看振兴》,我们来看各地积极推动乡风文明,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打造美丽乡村,提升村民文明意识。浙江杭州东梓关村,保护古村落,...

    时间:10-16
  • 同上一堂大思政课 共谱青春理想新篇章

    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事关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民族复兴大任。10月14日晚,“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

    时间:10-16
  • 发挥区域重大战略引领带动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

    时间:10-16
  • 抓住关键释放数字产业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集群。这对于强化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适变能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具有...

    时间:10-16
  • 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沿江省市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

    时间:10-16
  • “减法”减负 “加法”赋能(创新谈)

    要继续为科研人员“减负赋能”,让广大科研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创造出更多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最近,不少地方相继推出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政策举措。例如,江苏省制定《减轻科研人员负担重...

    时间:10-16
  • 古为今用,儒风有新韵(现场评论·文化地标看传承发展⑥)

    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时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

    时间:10-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