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台湾写真:83岁匠师和即将消逝的木造龙舟技艺

2024-06-05 14:04: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台北6月5日电 题:83岁匠师和即将消逝的木造龙舟技艺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端午将至,穿过台北市区的基隆河上,三脚渡码头平日摆放的龙舟使用频率明显升高,许多团队利用周日加紧操桨练习。

  他们当中不少人,近日聚集到离码头不算远的美丽华大直影城,参加纪录片《暮匠》首映会。导演林佳儒,是台北龙舟界朋友都熟悉的女队长,主角是刘清正,三脚渡最常见的老先生、今年83岁的手工木造龙舟匠师。

讲述知名龙舟匠师刘清正故事的纪录片《暮匠》首映会近日在台北举行。图为台北市市长蒋万安(左四)、导演林佳儒(左三)、出品方旭源营造工程公司董事长朱东辉(右五)出席活动。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有多年电影制片经历的林佳儒回想这两年多的努力说,原来,木造龙舟是这样一刀一刀手工做出来的。我们每年参赛并没有足够谨慎、小心。以后,每次划船都会想,这东西很珍贵,是有温度的手花很长时间做出来的。

  当天,人们敬称“阿正师”的刘清正话不多,不过,在四五百人的放映厅也不怯场,一身白色T恤衫、头戴棒球帽,简短讲述他不用画草稿、没有设计图,技艺全在头脑中的传统匠师所谓“惯者为师”哲学。

  这是台湾北部最后一位坚持古法手工打造龙舟的师傅,彰化鹿港以北的木造龙舟几乎都出自他手,一人拿过薪传奖、金工奖等台湾传统制造业各种荣誉。1989年德国汉堡开港800周年,台湾官方送了2艘他打造的龙舟,作品还散见于荷兰、南非、日本、加拿大、美国多地。

  近年已退休,刘清正只在端午节前、大小龙舟赛上,受委托修复龙舟或确认船只安全。因为一位热爱龙舟运动的营造工程公司董事长三顾茅庐,他重新出山再造一艘龙舟,这次有纪录片团队把这种传统技艺的每个环节都记录下来。

讲述知名龙舟匠师刘清正故事的纪录片《暮匠》首映会近日在台北举行。图为83岁的刘清正(中)与观影者合影。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林佳儒说,过程充满了感动、惊讶。“师傅本来跟我说20天可以做完,后来做了大概是45天,可能是师傅年纪大了。”从开车南下嘉义挑选木材开始,中间有打磨、切割,做脚踏板、装龙头,龙尾雕刻、彩绘……80多岁的长辈几乎是一人独自完成,使用的是上一代流传的工法。

  影片中也记录了台北河流历史。在刘清正和本地两位龙舟协会理事长陈万安、陈文尚回忆中,这段历史从刘清正曾祖父打造穿行台海的帆船开始,后来船越做越小,他青壮年时曾为剑潭、大龙峒、葫芦堵这三地老城水路要津制作大量舢板船,随渔业没落、基隆河航运改变,后来转而将技术投射在龙舟上。

  刘清正并不认为做船是了不起的工艺,只视作一门糊口手艺。大儿子读了大学、二儿子做船学到一半改行做水电工,也未觉得可惜,毕竟讨生活更重要,水电工可以赚得更多些。

  眼看这一传统技艺即将消逝,台北喜爱划龙舟的朋友们很惋惜。林佳儒说,她用最尊敬的心把这一切记录下来,让后来的人可以看得到曾经有这样美好的事情发生。

  刘清正与南部屏东县东港的洪全瑞是全台仅存两位木制船工艺匠师,多年前有“北清正、南全瑞”一说。在影片中,林佳儒也访问洪全瑞,“阿瑞师”的工艺因为有严谨的设计图纸,传承非难事,只不过南北两种龙舟有明显差异、各擅胜场。

  如今,三脚渡作为摆渡口的功能已走入历史,当地仅存10多艘木造舢板船。没带出徒弟的刘清正,很可能已完成自己做船生涯中最后一艘龙舟。

位于台北市基隆河上的三脚渡码头,作为摆渡口的功能已走入历史,当地仅存10多艘木造舢板船。图为端午前夕,刘清正多年来打造的龙舟整理完毕、重新下水,提供各龙舟队训练及比赛。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台北市市长蒋万安去年参与了新造龙舟的点睛仪式。今年出席首映会,他感谢民间人士、企业记载传统工匠的精神,以文化力量记录台北河道演进的历史,也感谢纪录片可为市政府教育局等机构使用,推广龙舟运动。

  本地龙舟界人士如今成了河川保护的一支力量。斥资造船、拍片的营造工程公司董事长朱东辉说,每一次在基隆河上划龙舟,味道不是那么好闻,因为有垃圾、淤泥,甚至暴毙的鱼群。

  在六月,《暮匠》将在台北大稻埕蚊子电影院这样的传统老城文化场地、诚品松烟户外广场等青年喜爱的时尚空间放映。朱东辉呼吁台北市官员一同努力,唤起各方,了解传统技艺,也维护河川水域环境,让市民拥有一个运动休闲好去处。(完)

  • 相关阅读
  • 新闻特写:追逐麦浪一路向北

    麦收时节,农机手是麦田里最忙碌的人,今年“三夏”,全国参与跨区作业的收割机就在20万台以上。这些走南闯北的农机手又被称作“麦客”,麦客们一路向北,追逐麦浪,也追逐着丰收和希望。在河南开封,记者见到了“麦...

    时间:06-06
  • 绿色智慧港口引领我国水运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节节攀升,一批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全面推动我国传统港口向智慧绿色港口迭代升级,引领水运高质量发展。不久前,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型的“现代南安普敦”轮靠泊天津港北疆...

    时间:06-06
  • 高考在即 各地全力以赴护航高考 为考生撑起“安全伞”

    2024年高考即将于6月7日开考,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各地多措并举,精心做好考试组织和考生服务工作,全力以赴实现“平安高考”。今年各地考点提升了人防技防能力,严厉打击考试作弊,全...

    时间:06-06
  • 中国电商物流指数连续三个月环比回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6月5日)公布,5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13.9点,较上月回升0.7点。该指数连续三个月环比回升,创下近六年内新高。5月份电商物流供需两端继续保持良好运行态势。从需求端看,户外运动、旅...

    时间:06-06
  • 重庆:持续推动制造业集群式高质量发展<br>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6月5日)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重庆市有关负责人介绍了相关情况。重庆市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高效能治理,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经济总量超3万...

    时间:06-06
  • 颜值与智慧并存 秦岭脚下的凤堰梯田你了解多少?

    凤堰梯田位于陕西南部的安康市汉阴县,是秦巴山区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梯田。一阶阶的梯田中,把中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智慧发挥到了极致。总台央视记者 郑怡哲:我身后的这些大面积的梯田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时间:06-06
  • 苍穹巨灵·雄安篇

    河北雄安新区是一座在白洋淀畔拔节生长的新城设立7年多来白洋淀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水质从曾经的劣V类提升并稳定保持在Ⅲ类呈现出一幅“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的画卷伴随着生态不断改善白洋淀野生...

    时间:06-06
  • 老手艺做成大产业 “粽子村”里粽飘香

    查看详情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在包粽子(无人机照片)。端午临近,湖南省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多个粽子生产车间抓紧生产粽子。近年来,该村立足本地资源,通过生产规模化、配套...

    时间:06-06
  • 守护生态安全屏障 构筑“三北”万里绿色长城

    “开工!”近期,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锁边固沙工程启动,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阻沙防护带将逐渐闭合,辽阔无垠的沙海即将被有效锁住。“补齐最后285公里‘缺口’,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阻沙防护带就能实现闭...

    时间:06-06
  • 当传统佳节邂逅非遗 “端午经济”消费活力升级

    近期,随着端午“小长假”临近,休闲旅游消费升温,民俗文化游热度渐显。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赏古乐……今年端午节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场景不断推陈出新,热气腾腾的“端午经济”...

    时间:06-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