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新视野看新疆之水

2024-11-22 08:43:49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兴瑞 康颢严

新疆这个历来被认为干旱少雨的内陆地区,两年多来,在水的问题上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变革。新的理念和方式引领着新疆的治水实践、重塑着新疆的治水格局。新疆之水,面貌一新。新疆的粮食更多了、山更绿了、环境更优美了。

11月19日召开的自治区党委水资源管理委员会2024年第二次会议,传递出了大量振奋人心的信息。这些信息,为人们认识新疆的水,打开了全新的视野。

俯瞰博斯腾湖美景。图由自治区水利厅提供

新疆缺水吗?

新疆是我国荒漠化及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份,降水少、蒸发大,水资源相对短缺。但换个视角,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新疆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2位,人均水资源量居全国第4位,“缺水”的核心在于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区域性、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因此,新疆是否缺水,需要辩证地看。

打开新疆水系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疆水资源自成体系,除个别国际河流外,其余河流均为内陆河,与其他省份不存在分水的问题。尤其是南疆塔里木河流域,更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系统。这就意味着,新疆的水资源管理,不能简单复制国内其他流域的经验,也不能用一套固定的标准来衡量。

针对新疆水资源的独特性,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带头走遍全疆主要河流湖泊、湿地河滩、水利工程,立足新疆水资源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摸水情、算水账、谋水策,探索建立了一套符合新疆实际的水资源管理利用机制。2023年,自治区党委组建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对全疆水资源进行提级管理。2024年,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以南疆塔里木河流域“九源一干”、北疆“六河一湖”为重点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自治区水利厅党组书记张强说:“在省级党委层面专门成立水资源议事协调机构,这是全国第一个。把原先数十个流域管理机构分南疆北疆统筹起来,也是新疆水利改革史上的重大突破。这一系列举措,从根本上推动形成了由原来水资源兵地分割、流域区域多头管理向自治区上下联动、统筹管理转变的局面。”

8月29日,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外景。资料图

管理体制理顺后,自治区党委着力在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上下功夫,坚持系统思维,强化顶层设计,从节水、蓄水、调水、增水四个维度,先后出台《新疆水发展与水安全战略规划》《新疆水网建设规划》,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短短三年时间,全疆水利工程投入超过900亿元。大石峡水利枢纽、玉龙喀什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提速推进,莫莫克水库、尼雅水库等项目建成蓄水,纵横全疆的水网布局加快形成。

张强说,从工作实践看,新疆区域性季节性缺水问题,是可以通过工程和管理措施缓解的。这几年新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更趋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新疆可用水变“多”了

数据显示,与2021年相比,今年新疆灌溉多供了65亿立方米、水库多蓄了72.1亿立方米、生态多补了45.8亿立方米。拿水库来说,多蓄的水大约相当于45个天山天池。

“新疆用水量增加,主要来源于洪水、生态水、非常规水和云水资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分析。

对洪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新疆管水治水模式的一个鲜明转变。近几年,新疆坚持防洪兴利并举,最大限度发挥洪水资源效益,确保洪水防得住、用得好,今年洪水资源利用率达80%,喀什、和田等地区小麦以往一年只灌3次水,到现在一年能灌5次水。这一变化,得益于新疆在实践中探索的“总量控制+弹性配置”新模式,通过打破过去按指标“一分了之”的模式,对丰水期的洪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同时,加大微咸水综合利用,增加再生水在工业、绿化和生态补水等领域的利用量,2023年,全疆各类非常规水实际利用量达14.04亿立方米。组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创新研究院,开展飞机、无人机、火箭、高炮等多位一体的人工增水作业,2023年,累计人工增水量约14.38亿立方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用水的有益补充。自治区水利厅厅长梅钰说,通过一系列增水措施,有效拓展了水资源利用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水保障。

新疆农业不“靠天吃饭”

新疆的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亩均灌溉用水量523立方米,看起来高于全国347立方米的平均水平,这主要由于降水量的差异导致的。中东部省份年均降水量基本在1000毫米左右,种植业用水多以降雨为主、灌溉为辅。而新疆年均降水量仅157.7毫米,所以灌溉比例达99%以上。这是新疆目前耕地亩均灌溉用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实原因。

精河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水利厅供图

针对农情水情实际,新疆坚持把节水作为根本出路,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因地制宜建设“新时代坎儿井”,大力推广“干播湿出”、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全疆高效节水工程覆盖面和设施、技术水平全国领先,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078万亩,干支斗三级防渗率59.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居全国第13位。梅钰介绍,灌排系统完善,是新疆农业的独特优势,不“靠天吃饭”也能把地种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水资源的有力保障下,2022年、2023年新疆粮食增产量分别占全国增量的五分之一、三分之一以上,2024年预计增产28.2亿斤,三年累计增产100多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疆绿洲绿更浓

目前,作为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正如火如荼开展,通过光伏治沙、充分利用沙漠微咸水种植耐盐碱作物,环塔克拉玛干沙漠3000多公里的绿色防护带有望年内实现合龙。这些茁壮的枝干不仅锁住了沙漠,挡住了漫天黄沙,也让当地村民看到了增收致富的方向。

自治区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王振锡说:“我们对治理区域的风沙灾害情况、气象条件、水文条件都做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采取种植耐旱耐碱植物和沙漠经济植物等生物治沙模式;在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匮乏、远离绿洲的区域,采取光伏治沙模式;在不具备水资源条件的地区,采取铺设草方格等工程治沙模式。”

10月7日,若羌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库尔干区域引洪灌溉工程鸟瞰图。 肉孜·吐尔逊 摄

全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新疆首次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荒漠化土地减少1955.7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242.84平方公里,结束了“全国唯一沙化土地扩张省份”的历史。绿洲面积由1990年的9.9万平方公里增至17.58万平方公里,增长77.6%,生态环境持续巩固向好。

近年来,新疆精准精细调度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在南疆,实施“塔水入林”,抓住种子萌发、乔灌木返青、胡杨集中落种等主要需水期,把更多生态水精准输送到离河道更远、以往未覆盖的区域,塔河两岸胡杨林受水影响范围由不足1公里扩展至2—5公里。在北疆,通过“脉冲式”精准输水,地表水时隔8年再次流到艾丁湖湖心区,地下水位抬升1.27米。“全疆今年生态用水比去年净增40多亿立方米。”梅钰说。

新疆“有水则为绿洲、无水则为荒漠”,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用水能否持续充分保障?有关论证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实际上是一座“地下水库”,适当抽用沙漠地下水,对原有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水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新疆正在用实践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多高,新疆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责任编辑:刘新草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 相关阅读
  • 视频画报丨“黄金搭档”的握手——习近平主席的巴西利亚时间

      当地时间11月1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结束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活动后离开里约热内卢,乘专机抵达巴西利亚,开始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  20日上午,巴西利亚总统官邸黎明宫气氛热烈友好,迎接...

    时间:11-22
  • 【数说经济】巩固增强消费引擎关键动能

    消费一头连着千行百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消费动能是否强劲,对我国经济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消费恢复正在升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396亿...

    时间:11-22
  • 【地评线】飞天网评:答好让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必答题

    当前,北方地区已经进入供暖季,季节性用能高峰期即将到来。1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综合研判各方面情况,预计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资源供应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城镇供热采暖是重要的民生保障工程,关乎千家万户...

    时间:11-22
  • 人民论坛网评|一条调水线何以焕发蓬勃生机

    一渠通南北,清流润万家。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十周年。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自2014年全面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752亿立方米,成为沿线44座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直接受...

    时间:11-22
  • 新华全媒+丨多项新技术亮相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

    新华社杭州11月21日电 题:多项新技术亮相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新华社记者魏一骏随处可见的人工智能元素、前沿技术和研究成果的首发、新思想和新方法的碰撞启发……11月19日至22日,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

    时间:11-22
  • 我国工业经济持续改善 新动能加速成长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10月份,我国工业结构呈现继续优化趋势。在产业升级发展和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政策带动下,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继续快于规模以上工业...

    时间:11-22
  •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 | 跨越千年,江河交汇处宋代复闸蝶变世界最大单级船闸

    “地雄吴楚东南会,水接荆扬上下游。”万古长江与千年运河在江苏镇江交汇,交汇的口门从宋代京口闸遗址到目前正在改造的谏壁船闸,只有短短16公里,却以跨越千年的时间尺度,见证了从北宋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复式船闸,到即将建成的...

    时间:11-22
  • 焦点访谈丨“包袱”变财富!这些“闲置”都能“变现”

    近年来,在基础设施领域,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少闲置的存量资源,涉及土地、房产、无形资产等。如何盘活这些低效、闲置的存量资源,成为高质量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在9月26...

    时间:11-22
  • 载人登月画面提前“剧透” 中国载人航天精彩可期

    央视网消息:11月21日,第六届载人航天学术大会在广东深圳开幕,载人航天相关领域800多名专家学者共议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蓝图。本届大会设置载人航天总体与共性技术、人员空间驻留及月球探测保障与人因工程技术等15个专题分...

    时间:11-22
  •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大冶刺绣:飞上太空的指尖技艺

    大冶刺绣是鄂东南大冶、阳新等地流传千年的传统民间技艺,也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小红是大冶刺绣代表性传承人,12岁起就跟着奶奶学刺绣,她独创出数种针法,使得作品更加立体、逼真、生动,并将古典与现代、中式与西式融...

    时间:11-2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