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一个普通农家,双脚踩在松软的土地上和爹娘干农活是我童年最难忘的记忆。
2017年博士毕业,导师劝我留在高校搞科研。可我总想起乡亲们和我说的话:“徐娃,你学的本事能不能给咱用上?”我希望用科技回报养育我的土地。最终,我打包行李回了乌兰察布,成了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员。
初到研究所时,我发现当地牧民长期依赖外地引进的草种,不仅成本高,而且适应性差。察哈尔右翼中旗的牧民老姚跟我抱怨:“去年花高价买的苜蓿种,冬天一场雪全冻死了,白扔了半年血汗钱!”那天夜里,我在日记本上写下:“这片土地缺的不是力气,是让力气不白费的法子。如果能培育出适合本地的牧草品种,该多好!”
我组建团队时,不少人有顾虑:“牧草育种周期长,十年八年可能出不了成果,图啥?”可我忘不了老姚的话。我加紧联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等机构,建立起专家工作站。资源匮乏是第一个难关,我和团队成员跑遍了北方地区不同类型草原收集燕麦、苜蓿等牧草材料。几年下来,我们累计构建了2000余份各类牧草资源,选育出“乌莜1号”“蒙饲燕系列”等5个优质品种。如今,这些“土生土长”的牧草品种已成为牧民们争相种植的“香饽饽”。
乌兰察布是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但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是个难题。面对堆积如山的农业废弃物,我和团队同事萌生了一个想法:利用昆虫的生物转化能力实现“变废为宝”。
2019年,我开始尝试用昆虫分解有机废弃物,但这一想法起初备受质疑。有的养殖户直摆手:“咱们这里冬天这么冷,昆虫如何存活呢?”经过数月试验,我们最终突破了寒冷地区规模化养殖的技术瓶颈。
如今,我和团队创新的两套循环农业模式已在当地推广。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还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土地不欺人,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回报。”当地种植户说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每次走到田埂上,看风吹过绿油油的田野,听牧民们算着增产的收入笑出声,我就想起童年跟着爹娘种地的场景。种下的种子,终将长成连片的庄稼;当年心里的愿望,正顺着田垄一点点蔓延。
未来,我和团队将继续选育更多耐寒旱、抗盐碱的牧草品种,让荒漠变绿洲,同时深化循环农业研究,探索更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牧草课题组负责人,本报记者翟钦奇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