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台风“丹娜丝”重创台湾撕下赖清德虚伪面具

2025-07-21 05:37:00

来源:人民日报

  台风“丹娜丝”近日在台南、嘉义、云林等台湾中南部地区造成重大灾情,民进党当局救灾迟缓引发民众强烈不满,赖清德的种种言行被岛内民众和舆论怒批“作秀”“冷血”。一场天灾,撕下了赖清德虚伪面具,其沉迷政治操弄、罔顾民生福祉的本性暴露无遗。

  据台湾媒体报道,此次“丹娜丝”台风共造成全台近100万户停电,倒断电杆近2500支,为近年之最。台风过境后,受灾地区民众饱受停电、断水及房屋破损之苦,面临生活困境。然而,赖清德当局的救灾表现却令民众瞠目、心寒。

  灾情发生4天后,赖清德才迟迟前往台南柳营、将军等地“勘灾”,面对灾民“无人关心”的呼喊,赖清德不仅未承诺实质援助,反而强调“不能什么事都靠台军”“台军不能进入民宅”“社区要利用天然灾害训练”,甚至在年长灾民反映不敢上屋顶修补破损时回应“要自己爬啦”,被台湾网友痛批“何不食肉糜”。面对灾民“不要作秀,要实质帮助”的陈情,赖清德曾向灾民许诺当天17时前全部恢复供电,结果直到次日上午仍有3万多户断电,酷暑中有民众因热到受不了只好睡在家门口。

  救灾如同作战,赖清德却把灾害当成政治表演的舞台,而私心作祟使他“连作秀都演不好”。有台湾网友指出,赖清德“发迹”始于台南市长任内,但此次风灾彻底撕掉了其精心打造的“亲和”人设,一场风灾彻底揭穿其政治作秀面具下施政不力、管理混乱的事实真相。

  眼里全是一己一党之私欲,心中自然装不下黎民百姓之疾苦。台湾《联合报》日前刊发社论指出,此次风灾中,赖清德当局的救灾效能颇受訾议,更糟的是其救灾态度,“不仅漫不经心,更以倨傲姿态面对求助无门的灾民”,赖清德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难道以为自己下乡‘勘灾’是去供民众瞻仰歌颂的?”台湾学者翁履中投书指出,在最需要实事求是、真诚面对问题的当下,却只剩“作秀”“口号”与“沉默”。他呼吁,赖清德当局应回到民众立场,倾听灾民真实需要,而不是搞一场场政治表演。

  此外,在救灾议题上,赖清德当局竟将“蓝绿”县市区别对待,充斥政治算计。据统计,此次台风造成台湾中南部多县市香蕉、文旦柚等农作物种植业损失惨重。其中,蓝营执政的云林遭受重创。然而,台当局农业主管部门公告的全品项、免现勘现金救助仅涵盖绿营执政的台南和嘉义,未见云林,引起舆论哗然。赖清德此等狭隘的政治算计背后,再次暴露了其“只问蓝绿,不分事实”的施政逻辑。

  台风来袭,一些地区的受灾民众连基本的水电都无法盼到,赖清德当局不思积极救灾,反而倾尽全力推进针对国民党籍民意代表的“大罢免”,甚至不惜编造“电线杆倒塌只因蓝白砍掉预算”的谎言。台中市长卢秀燕指出,民进党公职人员至少有1000人,不去救灾,却在搞“大罢免”。台北市长蒋万安批评民进党“只搞政治,不办正事”,呼吁当局停止政治斗争或内耗,而应同心解救、帮助受灾的民众。“根本没有在帮灾民的忙”“心中没有百姓,只会搞对立”“果然在民进党心中,救灾哪有搞‘大罢免’重要”“后悔投票给民进党”——社交媒体上,台湾网友对赖清德评论纷纷,撕开其“政治高于民生”的真面目。

  民进党当局吹嘘多年的“非核家园”与“绿色能源”政策,在此次风灾中进一步破产。屏东海上光电浮台残骸遍布海边,嘉义新埤滞洪池光电板被吹得不成形状,台南北门的全台最大光电场周边居民无电可用……台风过境,民进党当局重金打造的“绿色光电”不堪一击,暴露出其能源政策的巨大问题。嘉义、台南等地因台风损毁的太阳能光电板约13万片、共2000多吨,大量黑色结构体遍布岸际,环境部门称还要一个半月才能清除完。灾区民众不但要承受酷暑天气下的断电之苦,还担心破损材料与固定构件释放有害物质、污染生态环境。

  风灾面前,赖清德心心念念的“社会韧性”也广遭质疑。据报道,即使台电宣称夜以继日地抢修,仍有民众过了10多天没电的日子,“很难想象这是在21世纪”。台湾《中国时报》社论指出,民进党当局所谓“社会韧性”的种种策划,被证明完全是政治目的挂帅、认知作战优先,对此次风灾应变中的预警作为、基础设施备援、社会组织协调动员等毫无贡献。“全心沉溺‘大罢免’,救灾能力大破功。台湾人的苦头,何时才是个头?”

  灾难面前,最见当政者的良心。一场台风,吹出赖清德编织谎言的种种虚妄,撕下其一重又一重的虚伪面具。从政治作秀到救灾迟缓,从撕裂社会到多项政策崩塌,赖清德用其行动证明:其唯一擅长的,是收割一党一己之私的政治算计,而非守护台湾民众的利益和福祉。

  (新华社台北7月20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1日 04 版)

  • 相关阅读
  • 纠治“屏幕中的形式主义”(前沿观察)

      盛夏时节,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现代农业园区迎来丰收季。晶莹剔透的葡萄、青翠欲滴的翠冠梨、饱满圆润的无花果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果香。村党委书记蔡国成带领村干部们穿梭在果...

    时间:07-21
  • 有涝有旱,如何精准应对?

      核心阅读  今年“七下八上”期间,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旱涝明显,南北洪涝偏重且北部重于南部,中部和西北部干旱偏重。面对汛情、旱情,水利部门精准应对,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7月20日17时5...

    时间:07-21
  • “三伏天”为何是一年最热的时候?(把自然讲给你听)

      入伏后,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近地层增温明显    7月20日入伏。俗话说,“热在三伏”,那么,“三伏天”为何是一年最热的时候?  从气象上分析,太阳光首先加热地...

    时间:07-21
  • 甘肃省委省政府调查组关于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问题调查处置情况的通报

      7月12日,甘肃省成立省委省政府调查组,提级调查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问题。调查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省纪委监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卫生健康...

    时间:07-21
  • 穿越三千余年,古老文字更鲜活(文化中国行·感知文化里的中国·关注冷门绝学)

      实验室内,张展(左)正在和学生扫描录入甲骨文拓本。  霍亚平摄">  实验室内,张展(左)正在和学生扫描录入甲骨文拓本。  霍亚平摄  甲骨文的“走”字。  安阳师范学院供图">  甲骨文的“...

    时间:07-21
  • 集装箱变身共享舞台(解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晚上8时许,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的开元广场,不少市民聚拢到一座奇特的集装箱前,跟着音乐的节奏打起节拍。  定睛细瞧,这是一个由集装箱改造的舞台。舞台上,来自宁波工程学院的大学生摇滚...

    时间:07-21
  • 今天,从甲骨文里“读”什么?(编辑手记)

      从镌刻龟甲到编码云端,从学者书斋走进大众日常,冷门绝学活态之变,折射文明传承之进。今天,我们从甲骨文里“读”什么?  从甲骨文里,我们读懂时间的力量。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

    时间:07-21
  • 中国队收获3金1银

      本报北京7月20日电 (记者孙龙飞)20日,2025年世界羽联世界巡回赛超级750赛事——日本羽毛球公开赛结束所有赛程。中国羽毛球队在当日进行的5项决赛中参与4项竞争,最终收获3金1银。  率先进行的...

    时间:07-21
  •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新稀土矿物

      本报武汉7月20日电 (记者吴君)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主矿矿段的矿体中部发现新稀土矿物“钕黄河矿”。该命名已获得国际矿物学...

    时间:07-21
  • 稳就业保安居,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经济聚焦·关注资源型城市转型)

      夏日清晨,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阳光透过重庆冠宇电池有限公司厂房巨大的玻璃窗,洒在忙碌的锂电池生产线上。产线操作工人穆光扬身着白色工服,正全神贯注地调试着自动化设备。  “你看这电池电芯...

    时间:07-2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