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推动海工装备走向深远海(弘扬科学家精神·对话)

2025-08-11 08:44: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李华军(左二)在与工作人员讨论技术方案。

  刘  莅摄

">

  李华军(左二)在与工作人员讨论技术方案。
  刘  莅摄

  人物小传

  李华军,1962年2月生,山东广饶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工程专家。他长期从事海洋工程结构与水动力学及海工装备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及光华工程科技奖等,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他带领团队围绕海洋资源开发等国家重大需求,在新型海工结构的设计施工与安全运维、海工装备研发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提升了海洋工程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及重大工程实践能力。

  

  海洋工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硬支撑”和“加速器”,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资源与能源安全保障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工程专家李华军院士团队攻克海洋工程设计理论、安全施工与运行中的相关技术难题,推动海工装备产业向高端迈进,不断推动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事业向深远海发展。当前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如何?接下来的研究重点在哪里?记者走进中国海洋大学,与李华军院士进行了对话。

  “没有先进海洋工程技术支撑,海洋强国建设便无从谈起”

  问:当前,我国海洋科技创新驶入快车道,海洋工程技术在其中具有怎样的价值?

  答:在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获取海洋资源过程中,需要建造大量的海堤、码头、人工岛、采油采矿平台等设施,这些设施常受到海浪、台风、洋流的拍打和冲刷,且所处的海底地形与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设施一旦失稳损坏,就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海洋工程要确保人员和设施在海洋中的安全。

  发展海洋工程牵引着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控制等产业链升级,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海洋治理能力方面,海洋工程技术的作用日趋显现。可以说,没有先进海洋工程技术支撑,海洋强国建设便无从谈起。

  前几年,我们团队聚焦近浅海资源开发利用,研发的“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突破复杂海况下海工结构施工安全技术瓶颈,有效解决了近浅海工程长期面临的恶劣海况施工难、环保风险高等问题,已应用于国内外30余项重大工程,为加强海洋科技攻关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问:我国海洋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答:目前,我国在近浅海工程领域的技术日趋成熟,但在深远海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深海油气矿产勘探开发、深远海大型漂浮式风电、深远海养殖产业……当前,在智能化浪潮驱动下,深远海开发日渐提速,深远海空间利用探索加速。探索深远海,离不开海洋工程的支撑。所以要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海工装备必须走向深远海。

  问: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加快走向深远海,您和团队作了哪些贡献?

  答:深远海开发不同于近浅海,需应对极端环境、技术空白和系统集成等挑战。近浅海以波浪、地质问题为主,深远海则需攻克超高压、低温、极端环境下装备可靠性及能源供给等难题。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比如,海底管缆挖铺埋一体化施工作业装备,可在千米级深海环境中执行海底光缆、电缆及管道铺设任务;全装配化深水建筑物一体化施工装备,可以实现深远海施工作业。这些科研成果为我们加快走向深远海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进行科研攻关必须有一股韧劲”

  问:从一名播种机厂技术员到选择研究海洋工程技术,您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答:刚工作时,看到我们机械设备的技术水平落后,我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工程技术科研出一把力。

  1981年夏天,我在山东工学院读书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到青岛实习。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大海,大海的壮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那时没想到,未来会投身海洋工程的科研工作中。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回老家山东省广饶县的播种机厂工作,并努力钻研技术创新。当时,我设计出了一款可以烧开水的太阳灶。

  欣喜之余,我也深感自身创新创造能力有限,需要继续学习,于是决定报考研究生。1983年8月,我考入大连工学院船舶工程专业,从此与海洋结缘。研究生阶段,我跟随郭成璧教授从事船舶结构研究。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至今影响着我,激励我不断进行科研探索。

  问:结合您的科研经历,是什么帮助您不断取得创新和突破?

  答:1986年夏天,研究生毕业,我来到海军潜艇学院工作。这段工作经历让我受益良多,培养了我从事科研工作的韧劲和品格。当时,我瞄准了一个技术瓶颈反复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我在一次次试错中检验成效,有时甚至想打退堂鼓,但我不断提醒自己:进行科研攻关必须有一股韧劲。最终,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与探索,这项新技术成功落地。

  26年前,我在南京参加学术会议,从同行口中得知:渤海某油田二号平台存在过度振动现象,多方探寻也没发现原因,平台工作人员一筹莫展。

  我立即和该油田取得联系,希望对平台情况进行检测。当时是冬天,我们登上平台,顶着寒风,架设备、布仪器,每次检测都要在平台上待十几天。获取数据后,我和团队成员加班加点分析研究,构建了试验模型,成功找到了平台过度振动的原因,并给出解决的技术方案。

  在此基础上,历经10余年攻关,我们团队研发形成新型海洋工程结构设计、安装、检测及修复加固成套技术,大幅提升了海洋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相关成果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种科研的韧劲,帮助我不断取得创新与突破。

  “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服务重大工程”

  问:您认为海洋工程技术创新如何更好地应用于重大工程?

  答:科学家要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不畏艰难、不断突破、勇攀高峰;在努力攻关中,专注科研、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同时,要与企业家精神相结合。科学家有着追求真理的纯粹性,企业家会更关注技术向社会价值的转化。二者融合,能协同构建“需求牵引研发—市场反哺科研”的闭环。

  以“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这项成果为例,我们与中交二航局团队合作,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服务重大工程,最终该成果在国内外30余项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

  问:如何为海洋强国建设源源不断提供人才支撑?

  答:研究海洋工程的年轻人应心怀家国,将个人理想融入海洋强国建设事业。其次,青年科研工作者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脚踏实地、不怕失败,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才有可能取得一定成果。

  当前,全球海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这也带来海洋科研人才需求的巨大变化。人才的成长应遵循“时代需求—知识进化—实践突破”规律,人才培养一定要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人才培养要契合海洋工程学科的特点和时代发展需求,一是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要设置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模块,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方法或工具创新性地结合起来;二是要体现海工场景复杂多变的特点,实践能力培养须突破实验室边界,强化“现场即课堂”理念,我们会把学生培养放到工程一线,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砺成长;三是体现海工产业国际化的特点,开展科研合作,保持与国内外海洋工程领域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开阔研究视野。

  作为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以发现培养青年人才为己任,让青年人才各展所长,让海洋工程科研事业薪火相传。

  (杨清钦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1日 06 版)

  • 相关阅读
  •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原标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山河万里,映照初心。  “要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全面加强防沙治沙和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

    时间:08-11
  • 推动我国创新药加快出海新兴市场(专家观点)

      自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创新药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当前,该新兴产业处在以模仿式创新为主向全球首创为主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乘势而上、做大做强?前不久在苏州举行的“中国新药未...

    时间:08-11
  • 财税金融加力 促进发展增“绿”

      图①:在绿色税收政策激励下,海南博鳌东屿岛进行建筑绿色化、园林景观生态化改造。图为东屿岛景色。  卢永方摄  图②:在浙江省湖州市,银行贷款支持农户购置屋顶光伏发电设备。图为吴兴农...

    时间:08-11
  • 让贸易真正成为连接各国、促进福祉的桥梁(国际论坛)

      贸易战从来没有赢家——它削弱全球经济活力,发起方自身最终也会付出沉重代价。开放合作才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唯一正确道路      美国政府7月30日颁布行政令,决定自8月6日起,对巴西输美产品...

    时间:08-11
  • 拉鲁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

      清晨的西藏拉萨,阳光铺洒在拉鲁湿地如镜的水面上。巡护员强巴一边仔细擦拭着观景栈道的扶手,一边注视着掠过芦苇丛的斑头雁和在水面嬉戏的棕头鸥。“水清、草绿、鸟儿多,空气也十分清新。”强...

    时间:08-11
  • 石门村村民因护鸟而增收(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蓝冠噪鹛在枝头嬉戏。  张卫国摄">  蓝冠噪鹛在枝头嬉戏。  张卫国摄  月亮湾航拍。  胡红平摄" style="max-width: 100%; text-wrap-mode: wrap;">  月亮湾航拍。  胡红平摄...

    时间:08-11
  • 经济学家解读2025上半年中国经济关键词(经济形势理性看)

      制图:汪哲平">   制图:汪哲平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作为...

    时间:08-11
  • 这里有份“上海自贸经验”

      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77条试点措施,更大范围释放制度创新红利。  上...

    时间:08-11
  • 机器人又学了哪些新本领(经济聚焦)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进行格斗赛。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进行格斗赛。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在机器人市集,人形机器人把制作好的糖葫芦...

    时间:08-11
  • “村里的事大家更上心了”

      四川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的千亩稻田里,绿浪翻涌。田坎上,村党委书记刘定木刚蹲下身,身后就传来一连串招呼。“咱水稻基地啥时再扩片?”土地合作社的刘世友追着问。“瞧!我的农机手证下来了。”村...

    时间:08-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