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拉拉在条件简陋的房屋内缝制衣服
20多年来,1000多人得到了她的帮助,200多名残疾人在她的帮助下免费学会了缝纫、刺绣等实用技术,先后走上了富裕路。她,就是被称作“商洛好人”的商州区东关村村民王拉拉。
借钱创业 成了致富带头人
今年已经53岁的王拉拉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身为孤儿的她,时刻铭记着养父母“当个好人,自强自立”的教导。“我是个孤儿,是社会和养父母给了我新生,别人对我好,我更要对别人好,所以我也要回报这个社会。”
1979年,王拉拉嫁到商州区东关村,那时,她背着丈夫偷偷到针织厂去学技术,随后,其用借来的5000元钱购买了两台缝纫机和一些布料,办起了缝纫铺进行加工销售,因为勤劳能吃苦,生意越来越红火。
后来,她又购置了5台机子,并招收了20名妇女,年加工4万多件成衣,利润相当可观,不仅还清了借债,还盖起了两层楼房,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赔钱帮人曾被当成“神经病”
1996年,为了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改善家庭生活状况,她吸收了40多名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同年年底,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社会福利针织厂,开始了她帮助残疾人的道路。
一个智力正常、四肢齐全的健康人,要想学会缝纫这门技术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更何况王拉拉帮助的都是残疾人,甚至还有精神病患者。“才开始学,要手把手给他们教,稍不注意就把布料剪坏了。路远的,还要管吃管住,直到他们学会为止。”
为了解决厂内残疾人的实际困难,王拉拉改进生产办法,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学会的就让把布料带回家去做,完成后来厂交成品,这种灵活的形式深受大家欢迎。王拉拉说,她也记不清究竟有多少残疾人来厂里干过,但她手把手教会的至少在200人以上。
因为是赔钱教残疾人学技术,王拉拉的这种做法家人并不理解,外人甚至称她是“傻子”、“神经病”,但这些冷嘲热讽并没有阻挡她帮扶残疾人的信念。
“我不图大家回报我”
陈塬西河村村民王改霞患有精神病,发病时,王拉拉掏钱给她看病,治好了又接回厂里教技术,在王拉拉的精心照顾下,王改霞的病情逐年好转,而且学会了技术后收入有了保障。残疾人刘义山的妻子和孩子无业,家庭生活异常困难,王拉拉知道后,主动找上门教他学技术。现在,刘义山自己开了家缝纫店,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每每有人羡慕他家的生活时,他总是说:“要不是拉拉姐对我的帮助,我也没有今天。”
五四村村民陈亚妮双腿残疾,王拉拉把她接到厂里负责看管物品,管吃管住外还每月给数百元工资,使其家庭生活得以改善……王拉拉告诉记者:“我不图大家回报我什么,看到他们学会技术,自己能照顾自己了,我心里感到格外高兴,格外欣慰。”王拉拉说,养父母和丈夫相继去世了,一双儿女都已成家就业,她现在没有拖累和负担了,眼下就是专心把她扶贫帮残的事业干好,尽可能多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西安晚报 张红中 张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