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温申武)笔者日前投书本报,讲述了他家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的好政策,他们家三代人出了8个大学生。
笔者曾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他说,我家住商州区黑龙口镇胡村(原属铁炉子乡),祖祖辈辈都是贫苦的农民。我的爷爷是文盲,在旧社会,他胆小谨慎,还常受人欺压。上世纪三十年代,爷爷刚过50岁就因病离世。当时伯父、父亲及三叔、四叔和小姑均未成年,靠祖母领着仅十多岁的伯父、父亲学做庄稼,出租土地和开店苦度日月。解放前后,祖母先后为伯父、父亲及叔父成家。父亲未上过学,但父亲聪慧,记忆力又好,初解放还担任过村干部,参加过扫盲班,还认识不少字,能阅读一般文件,但提不起笔。
1951年,我8岁,家乡办起了小学,我和小伙伴们高高兴兴上学读书了。10年后,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加上父亲有病,作为兄弟姐妹5人中老大的我,断断续续地勉强读完了初中,就回家务农,挑起了生活的重担。1963年10月,我参加了教育工作,之所以后来能在履历表上"文化程度"一栏中,大胆的填上"大专文化",是因为我改行从事新闻工作能长期坚持自学,参加培训,并考取新闻系统承认的"大专文化",又获得"新闻编辑记者"职称。
现在,最值得庆幸和欣喜的是,我的小弟及儿孙们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他们圆了大学梦。
1977年,邓小平决定在全国恢复高考。1980年,我的大儿子温喜民16岁,从商中毕业考入武汉建材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咸阳一家研究所工作。二儿子温笑民1981年15岁考入商洛卫校,毕业后安排在黑龙口一乡镇卫生院工作,后转行在区级单位搞起了财会工作,自学进修达到大专文化。
我最小的弟弟温申文高考落榜,回乡务农几年。这期间他收到村民的激励,大家都对他说:"多丢人啊,你当叔的难道还不如你两个侄子吗?你争气复习一下,下次一定能考上。"特别是他的女同学,现在的妻子,当时是民办教师,积极支持他复读。1984年春,小弟温申文,在商中复读一学期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宝鸡717地质总队,现在总队下属一家矿上担任总工程师。
1984年8月,正当人们热议高考情况之时,一天早上,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里,播出了商县广播站女记者习明娇采写的《商洛山一家飞出了三只金凤凰》的新闻,说的就是我家的事。当时家家户户都安装的有线广播,这一宣传,引起了轰动。周围的邻居,单位的同事,山里山外的亲戚朋友都高兴地见面或打电话、写信表示祝贺。一些人还慕名前来找我父母及我的妻子,请教如何教育好下一代。
历史进入新世纪,城乡人民生活放生了巨大变化,教育事业大发展,高校不断扩招,下一代赶上了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好时候。我小弟的女儿已从太原师院文学院毕业,现在宝鸡一家企业搞工会和宣传工作;我的两个孙女和一个外孙、一个外孙女近几年都先后考上合肥、西安的大学。
人生晚年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后辈有希望才是真正的希望。如今,我已退休多年,每到春节团圆时,我和老伴都千叮咛万嘱咐,要儿孙们牢记家史,珍惜今天,学会感恩,回报社会,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