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今天,借《商洛日报》一角,感谢报社帮我解决了我人生中的两件大难事。
我叫周老照,现年70岁,是丹凤县商山村人,系《商洛日报》复刊后首届读者读报有奖比赛获奖者。本人一生忠厚老实,可到了晚年,因两件“丢人事”,但得益于《商洛日报》的帮助,使我老汉感觉到《商洛日报》是一份主持正义的报纸!
其中一件事是多年来,我一直耕种着一块200多米长的1.35亩耕地,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这块地发生了。这块地一直相安无事,可那几年,与我连畔的周无向(化名)悄悄侵占我的耕地。我向镇、县各级组织反映,他们哪里把我老汉的话当真,反而埋怨我看不好地畔子。
2004年夏播后,我坐车到商洛市上访。在市信访局门口,我遇到了一个大贵人,《商洛日报》的一位热心记者也在一旁等人。他听到我的遭遇后甚是同情,当即就给了我一个手机号码,并安慰我说:“老人家,天这么热,你还是回去吧,拨打一下这个电话,你的问题就会得以解决。”
我半信半疑地返回丹凤,就冒昧地拨打这个手机号码,没想到接电话的竟是丹凤县县长雷雨。雷县长得知我的遭遇,当即责令商镇政府迅速处理此事。
商镇政府专门成立了查处小组,深入我村按照土地承包合同,逐户丈量核实,当着全组群众的面,将周无向侵占我的耕地给我们分了,并树立了永久界桩。
耕地终于物归原主,查处小组还在田头向我组群众宣讲土地承包法律常识,还为我们拟定了地界协议,让大家当场按指印,最后还给我赔偿了损失。
秋播后的一天,丹凤县人大常委会来了两个同志,他们在2004年11月10日《商洛日报》第3版头条刊登了《商镇严肃查处一起以强欺弱占田事件,侵占十年的耕地又物归原主》的稿件。
这件事使我十分感激《商洛日报》那位热心记者,至今,我还保存着那份报纸。
第二件事是实行生产责任制时,集体将大峪中学0.075亩耕地承包我家耕种,后来又续签了二轮土地承包合同,谁料在此期间,我组组长又擅自以本组名义,将组上的机动地和我的责任田一并与本村七组村民签定承包合同,转包人在田地里栽了树木,剥夺了我的耕种权。
当时,恰逢百日矛盾大排查期间,于是我再次拨打那个手机号码。得知我的情况后,雷县长当即安排县农业局和商镇政府联合严肃查处这起荒唐的土地“一女两嫁”事件。
丹凤县农业局和商镇政府联合组成调查小组,深入村组,走访群众,查看双方合同,最后召开了村组干部和当事人座谈会,按照土地承包法的法律规定,调查组作出了处理决定:由商镇政府为我恢复了0.075亩耕地的经营权和造成的侵权损失。
后来,丹凤县一通讯员写了一篇《丹凤查出一起土地一女两嫁事件,周老汉感激人大代表关心弱势群体》,在《商洛日报》2007年6月25日3版头条刊发。《民声报》、《西安晚报》等媒体还做了转载。
通过这两件事,真正使我一个泥腿子感到非常欣慰,是《商洛日报》帮我解决了人生中的两件大难事。(丹凤商山村农民 周老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