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 (记者 马泽平)唐炳松,46岁,镇安县永乐中学教师。1989年7月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怀着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回到家乡,用青春和才华编织自己的教育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从一名老师到副校长,再到主管教育的副乡长、教办主任。渐渐地,当他发现自己的奋斗与当初的梦想发生偏离时,他依然又做起了一名普通的教师。他说,“转了一圈又回到起点才发现,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就是我的教育梦想。”
历经数职 只为编织教育梦
1989年商洛师范毕业时,唐炳松才二十岁。年轻且充满朝气的他怀着做一个优秀教师的梦想,回到了家乡做起了教师,被分配到镇安县西口中心小学。自参加工作以来,他认真负责、勇挑重担。“我才分到学校第二年,毕业班数学底子薄、纪律差,大家都不愿意带。分课会上安排不下来,我自告奋勇接过来了。”唐炳松回忆说,当时校长对他还不放心,他主动给校长打包票。接收后,班级的情况与他想像的差的还远。他只好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数学课堂上,争取每节课都力求丰富精彩、生动有趣。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那一年,他所带的班级获得了西口区的第一名,着实让全校老师都感意外。
由于工作能力突出,他被区公所强行调入茅坪中学担任初中数学教学。1992年7月,镇安县教育局找他谈话,要把他调离一线教师岗位。他不答应,“我只想教书,看着学生在我的培养下一个个成了才,我就满足。”“你能教好一个班,不一定能管好一个学校;你教好一个班学生才五六十人,你带好一个学校那就是几千人的成才大事。”教育局干部的几句话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教育梦想过于渺小。于是,当年9月他走进了结子中学担任教导主任,期间连续四年会考中,他主抓的教育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前三名。
1996年,富有创新精神的唐炳松被提拔为结子乡副乡长,分管文教卫生工作。“这期间,繁杂的行政事务很难让人静下心来搞教育。我感觉在一步步偏离我的教育初衷,就拒绝了组织部的任职文件。”1999年,改行当领导是多少老师梦寐以求的事,而唐炳松又主动回到结子学校做起了副校长。2001年他被教育局调到西口镇担任教办主任工作。不习惯于会场、文件羁绊的唐炳松反复请求辞去基层教育领导岗位,终于在2003年8月完成了自己的夙愿,又做起了一名普通的教师。
拒绝高薪 甘做山城育人梯
“唐炳松老师教育学生太执着了,他从不放弃一名差生,教育学生那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让人佩服。”谈到这样好的老师,该校校长王义军很是兴奋。王义军说,像唐炳松这样的老师很少见,只干事,从来不要任何荣誉。学校考虑他需要晋职,评给年度优秀,他却说给其他人吧,自己还年轻,而他都是46岁的人了。“在家长、学生的心目中,唐老师是最优秀的一个,没有并列的第二个。”管教学的副校长白宗来介绍,给学生分班时,家长纷纷都要求将孩子分到他班。
“看着学生不断进步,他们喜欢我,亲近,我就得意。”唐炳松憨憨一笑。采访时,记者得知了他关爱学生的许多事,但他都一笑而过,觉得不值一提。
2009年,唐老师班级一个学生小华因和父母关系不好,冲动要跳楼。父母亲劝说都无济于事,只好打电话请唐炳松来。接到电话,唐老师急忙赶到现场,小华此时正在七楼的阳台上。起初小华很拒绝唐老师,后再三说服下,才允许他上到七楼。大热天,他拖着160斤的身体冲到七楼窗台上已经大汗直流。小华见到老师直流泪说,对不起老师培养两年,但就是不下窗台。唐老师真诚地告诉他:“你是你父母的心肝宝贝,是你的理解有误。你要是实在想跳,你就先把我推下去,然后你再跳。要不然,社会上都说是我没把你教好,我活着也没意思了。”小华当即跳下窗台,扑在唐炳松的怀里。后在唐老师的耐心教育下,小华和父母的关系和好了,还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