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 记者 马泽平 张 瑞 镇安县灵龙镇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年长的在家种田,照看孩子上学。但是,年轻的杨远彦却选择走进大山中的灵龙中学,将自己的青春与智慧献给深山里的孩子们。
为孩子的梦想尽力
“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我们越是要敬业爱岗,要想方设法点亮孩子们五彩斑斓的梦想,在大山深处绽放青春的芬芳!”杨远彦说。打开杨远彦的博客有这样一段话,“平凡的我做不成太阳,那就让我做一只萤火虫吧,哪怕是微弱的光,也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路;做不成森林,就做绿树成荫的小树吧,庇护学生稚嫩的心灵……”杨远彦没有远大的理想,他觉得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人,但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了,也就为社会贡献了一份光和热。
2008年,杨远彦踏入工作岗位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来的教学工作中,他养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每周备课之前,要抽时间研读一次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之后再备课、写教案、上课。每次走进教室,他总是精神饱满、和蔼可亲,用微笑去熏陶每一个学生;课堂上,他热情友善、严谨自然;批改作业时,一丝不苟。
闲暇时间,杨远彦还擅长制作一些小工艺品,专门为学生制作书签,而书签上常常写着一些励志的座右铭或者学习技巧。例如四先四后:先预习,后听课,先理解,后记忆,先思考,后回答,先复习,后作业;八环节: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阅读;三个当堂:问题当堂解决,知识当堂消化,作业当堂完成。
给山区学生补英语
在灵龙镇,单亲的家庭比较多,加上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面对这样的局面,他经常去距学校很远的地方家访,回来总结时,他这样写道:“山里的清晨冷冷的,当初升的太阳洒下第一缕阳光的时候,我又一次早早起床,顾不上周末休息,前往距离学校20多里路的我班孤儿学生家里家访,为他们补上一节英语课。”
一到补英语的时候,他有一个招牌动作,大拇指一竖,孩子们就很有默契地喊起“good,good”,这是他和孩子们互相鼓励学习英语的暗号。在农村,学生学习英语难免有些枯燥乏味,但他很有耐心,“看着学生娃的英语水平一天天提高,我就更自信了。”
杨远彦告诉记者,深山里虽然没有城市里的喧嚣与热闹,但是他有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的激情,还是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爱戴。有时,学生会把路上采的野花送给他;有时下雨了,学生会主动给他打伞;经常有家长趁看望孩子之际,将蔬菜瓜果之类的堆放在他的办公室里。杨远彦说,所有那些都让他感动,让他觉得即使在这里再苦,心里也是甜蜜的。他愿意在深山里为孩子传递爱心,播撒希望,让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学生韩丹告诉记者,杨老师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的视野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