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割生漆

割生漆

2014-08-18 09:54:15

高空作业

颇有技法的刀口

颇有技法的刀口

正在流淌的漆汁

正在流淌的漆汁

收漆

收漆

割生漆的工具

割生漆的工具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黄全均)商洛曾经盛产生漆。广袤的大山、温润的气候为漆树创造了极佳的生长环境,也造就了一大批职业割漆人和经纪人。
  过去,每到盛夏时节,山上就可见到割漆人。他们头戴草帽,身挎漆篮,衣衫斑驳褴褛,顶着骄阳烈日,穿越在山野丛林之中,采收成熟的漆汁,用勤劳的汗水维持着全家的生计。成年漆树一般在夏至时开割,到白露时结束,采收时间4个月左右,讲究“五年三刀”和“三朝一刀”,意思是成年漆树在5年中有3年采割期,每隔3天采割一次,只有轮流和间歇地采割才能维持漆树的正常生长,保证生漆的品质和产量。
  割漆是一项苦力活,也是一门技术活。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割漆的工具有漆篮、漆刀、漆碗,还有漆桶、漆刷、漆刮等等,漆篮分提篮和挎篮,漆刀分割刀和刮刀。每一样工具都要求做工精巧、结实耐用,特别是割刀,采用曲型手柄,刀刃锋利,吹毛立断,也是山里用来杀鸡宰鸭的一把利器。上山时,使用提篮轻装上阵,下山时背挎篮、负漆桶满载而归。漆碗一般采用蚌壳,精巧结实的蚌壳用来盛漆汁简直就是一种“神器”,也算是山里人在利用海河产品方面的一大创造。
  割漆人天蒙蒙亮就要上山,哪怕露水湿透了裤腿也在所不惜,因为一棵棵饱含漆汁充盈欲滴的漆树正等待着他们的收获。割漆人跪蹲在树下,在漆汁自然涌现处下刀,在树皮上割开一个三角形的口子,然后迅速将漆碗扎在皮下,只见乳白色的汁液就从树皮内渗流出来,滴淌进漆碗里。割漆人就这样一棵棵、一刀刀、一碗碗地反复操作着,遇着大树,割漆人还要搭好手脚架,攀爬上去,高空作业。俗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割漆人工作的辛劳可见一斑。
  等提篮里所有的漆碗用完,就下山换挎篮开始收漆。这时,一个个漆碗已经盛满了褐红色泛着琥珀一样光泽的漆汁(生漆见空气、阳光后变色),割漆人身手敏捷地从树上取下漆碗,小心翼翼地将漆汁刷进身上背负的漆桶里面,刮干净漆碗,再去收下一个。
  收漆时,割漆人不能歇息,必须赶在正午前收完。一是为了避开正午时的酷热,更是为了防止夏季暴风雨的突如其来。即便这样紧赶慢赶、小心提防,割漆人也难免会遭遇到暴风雨,每到这时候,割漆人就会如临大敌。如果抢收及时,还能挽回一部分损失,抢收不及时,就可能“全军覆没”,点滴无收。这是最让割漆人伤心和头痛的事情。

  • 相关阅读
  • 笑就是幸福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余良虎)笑就是幸福。   这是一个3岁孩童对“幸福”这两个字的诠释。   在央视《向幸福出发》节目上,一个肉嘟嘟的小男孩儿,拖着一个行李箱似的大音响走上台,娴熟地打...

    时间:08-18
  • 商洛文化记忆:远去的二黄(三)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姚怀亮)驰名优伶层出不穷 此200余年间,商洛民间二黄表演团体因为注重人才培养,艺员教育抓得早、抓得实,所以著名艺人层出不穷,且各怀绝技在身,声名不仅红遍商洛城乡,而且名震陕甘...

    时间:08-18
  • 商山百灵爱秦腔

    李英莉出生在商州区杨峪河镇张底村。父亲李兴刚爱唱秦腔,属业余高手,而且擅长旦角。女儿长到七八岁时,活泼可爱,他就有事没事地教唱几句。...

    时间:08-18
  • 高温催热柞水“避暑游”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周晓砾)当陕西各地遭遇高温侵袭,都市人逐渐开启“集体逃难”的避暑模式时,柞水却以清凉的风、苍翠的绿、自然的景迎接着四处前来度假避暑、休闲小住的客人。   近年来,柞...

    时间:08-18
  • 14岁少年为救母欲辍学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记者 肖 云 实习生 王 丹)8月11日下午4点多,一个小男孩找到报社寻求帮助。从小男孩断断续续的讲话中,记者得知,她的母亲患脑溢血已昏迷12天,现在还在医院重症监护室观察,因家庭困难,...

    时间:08-18
  • 千只白鹭栖息丹江河畔 商洛生态环境确实好

    “那些白色的鸟儿又飞回来了!”最近一段时间,商洛丹江岸边不时可见一群群白鹭悠闲的身影,引得不少市民拍照,纷纷感叹商洛的生态环境确实好。 ...

    时间:08-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