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实 李 杰

年逾九旬的丹凤抗战老兵余喜治,在商洛学院向学生讲述自己的抗战经历。 (记者 李 亮 摄)
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是西北地区进入中原大地的交通要道。局部抗战时期,鄂豫陕根据地的创建促进了全面抗战政策的形成;全民抗战时期,随着周边省份毗邻地区的相继沦陷,这里在承担战略后方任务的同时逐渐上升为西北大后方的前沿。商洛人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团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力量,抬伤员、修工事、送补给,坚守陕西东南门户,以巨大的爱国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以鄂豫陕根据地为依托
促进全国抗战局面发生转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步步升级。中国共产党从挽救民族危亡出发,主动宣传抗日思想,争取最大限度地汇聚抗战力量。根据中共中央1934年7月26日《关于组织抗日先遣队的通知》,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出发长征。11月16日《出发宣言》中,鄂豫皖省委宣布北上抗日的宗旨,号召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入陕前后,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在卢氏发出《布告》,明确宣布调动队伍北上,是“去打日本帝国主义”,并“欢迎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来参加我们的队伍,欢迎一切军队和围寨和我们订立抗日协定,同我们一路去打日本帝国主义”。12月8日红二十五军由豫陕交界的洛南县箭杆岭进入商洛,12月10日在今丹凤庾家河改鄂豫皖省委为鄂豫陕省委,开始创建以商洛为中心区域的鄂豫陕根据地。根据地内先后发出安民告示《布告》,在庾家河发布《什么是红军》传单、在棣花颁发《关于商业政策问题》布告提出要驱逐帝国主义和没收军阀官僚卖国贼首领以及一切反革命分子所开之商店等策略。1935年2月19日,鄂豫陕省委在第二十次常委会议上根据帝国主义侵略形势的加重,提出要加强红军中反帝国主义的教育及更通俗的宣传动员民众起来斗争等工作任务。当时在根据地内曾流传过很多宣传抗日思想的歌谣,比如:“统一战线力量大,团结友军靠大家,争取迅速去抗日,实现民主集中化。”“你是亲日派,你说出这话来,出卖民族你千万不应该!你也是中华的儿女,替日本当走狗你良心何在?”像这样宣传抗日的活动,在根据地内并不在少数。
鄂豫陕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在根据地内建立各级党、政、军组织和游击武装,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红二十五军得到休养生息和发展壮大。1935年7月,当得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川西、有北上意图后,省委经过研究毅然作出率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陕甘,策应中央的重大决策,并先期到达陕北,“作成中央之向导”,迎接了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红二十五军离开根据地继续长征时,主力红军已发展到4000人,增加了60%。长征中其他红军都有减员,唯红二十五军得以发展。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延川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中央红军经过长途跋涉到达陕北时,人困马乏给养紧缺,生活极其困难。红二十五军将5000元钱送到中央红军驻地,解决了中央红军的燃眉之急,使党中央很快在陕北扭转了局势。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红二十五军的一系列重大活动,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作出贡献,同时也为党中央迅速结束长征、迎接全面抗战的到来赢得了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