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区杨峪河镇任家村村主任王建行告诉记者,任家村有良种核桃建园2100亩,人均核桃面积1.27亩,2015年平均亩产200斤,总产量210吨,总收入630万元,人均3802元。预计今年平均亩产量将达260斤,总产量273吨,总收入819万元,人均4943元。村上还积极发展林下养鸡、林下育苗和林下栽植黑木耳、猪苓等产业,稳步推进园区立体综合开发,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今年核桃增产三成
商洛地理气候条件优越,适宜核桃生长,发展核桃产业得天独厚,是全国著名的核桃产区,截至2015年底,全市核桃面积达31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72万亩,2015年核桃干果总产量6.67万吨,核桃产业收入16.7亿元。全市核桃面积产量分别占陕西和秦巴地区的30%和65%,位居陕西省地市级首位、全国地市级前列。全市有385个核桃经营大户,136个核桃专业合作社,117个核桃专业村,商洛核桃种植基地覆盖了全市所有镇办和98%以上的农户,预计通过核桃产业脱贫4.9万户17.2万人,占目前全市总贫困人口的35.2%,已成为商洛农民的看家树、摇钱树。
记者了解到,全市累计完成核桃科管269万亩,占总面积的87%,核桃规范化管理初见成效,预计今年全市核桃将增产30%以上,增产2万多吨,全市核桃干果产量可达到8.5万吨,果农人均核桃收入可望达到1500元以上。
今年我市采取省上争一点、市上筹一点、县区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办法,广泛筹措产业资金,推进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筹措核桃发展资金1.7亿元,其中省上扶持产业发展资金2420万元,市财政预算安排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商州、洛南、丹凤、山阳4个核桃主产县区各安排1000万元,其他三县各安排500万元,基层和群众筹资8000余万元。同时,市上统筹奖补资金,拟定了核桃产业检查验收及扶持办法,坚持扶强、扶大、扶优、扶持典型的原则,做到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积极推进全市核桃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市上先后拨付核桃科管奖补资金1500余万元,予以激励推进。
另外,市上还将核桃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打算在“十三五”期间,通过不懈努力,到2020年全市核桃总面积将稳定在340万亩以上,总产量将达到20万吨,总产值将突破100亿元,核桃人均收入将达到4000元以上。产业发展有短板长期以来,多方面因素导致我市核桃产业发展出现问题,这些问题伴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凸显出其对产业发展的制约性,成为目前全市急需解决的难题。
市林业局总工程师余振忠介绍,是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管理,导致核桃产业发展问题多。首先是科管跟不上。商洛农村以前都种植的是实生树,这种核桃树根系发达、树型树冠大,很容易吸收阳光和营养,大都生长在房前屋后及地边,多为零星生长,科管粗放简单,效益不好。而目前,我市大部分核桃树是经过改良后的良种核桃,良种核桃栽植实行的是规模化栽植,对土地、通风、密度、水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细节都要求精细化管理,但大多群众仍然遵循着传统管理模式,不进行科管,形成只长个子少结果现象;另一方面,商洛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是妇女老人,这类人群接受新知识较慢,对科管知识一知半解,技术操作上很难达到规范化要求,管理松散。
品种杂乱,没有形成品种化。在前十几年的发展中,核桃树苗来源出自多个部门:有包扶单位免费发放的,有相关部门调运的,也有群众自发购买的,由于调运核桃苗木没有统一规范的渠道,所以出现了核桃苗品种多而杂的现象,导致现在的一个良种核桃园品种多达10多种,各个树种生长后树型大小不一、技术规范不一样、结果收获期情况不同等,影响核桃产量和品质。
分散经营是瓶颈,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流转力度。在多个核桃基地,记者发现,同一面山坡的不同地块,有的核桃园枝叶青翠,树上果实累累;有的核桃园树木瘦小,果实稀拉。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差的园子都有一个共同点——树下杂草丛生,树身没有涂白,树型混乱。实践证明,农户单独经营管理较难实现集约化生产,造成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发展核桃几乎是靠天吃饭,造成核桃园产量很低。我市核桃生产规模较大、范围广,但因分户分散经营,难以实施综合科管技术措施。这种单家独户经营的方式,造成科管难的局面是商洛的普遍现象,这一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这成为制约我市核桃产业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