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不够长。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核桃产业深层开发利用不够,特别是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核桃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能力8000到1万吨左右,消化了全市不到30%的核桃年产量,而大多企业仅仅局限于初级食品的的加工。提质增效助发展
针对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去年9月份,我市专门召开核桃产业发展大会,专门研究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由市而下,准确把脉,及时开出良方,推出了一系列的新政,促进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助推核桃产业的发展。
市上规定,从今年1月开始,实行领导包抓制。市、县区、镇办党委书记、副书记,政府市长、县区长、镇长主任,分管市长、县长、镇长主任等“三书三长”包抓领导228人,落实包抓示范点214个、面积16.7万亩。其中市级领导包抓示范点面积不低于1000亩,县区领导包抓示范点面积不少于800亩,镇办领导包抓范点面积不少于300亩。市核桃产业领导小组对“三书三长”包抓的214个示范点,提出明确的考核标准要求,建立档案,在媒体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市上制定鼓励扶持政策,鼓励专业大户、龙头企业,采取承包、租赁、托管、入股、企业领办等形式,推进核桃林园流转,由分散经营向规模集约经营转变。今年以来,全市共流转林园60多万亩,占全市核桃面积的30%以上。从7月开始,计划利用3个月时间,以镇办为单位组建工作队逐村逐组开展核桃园流转,力争使80%以上的核桃林园能够通过流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核桃没人管、不会管、不愿管的问题。
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把普及标准化管理技术作为提高核桃管理水平、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的重点,对低产低效园和品种混杂园实施品种改良、品质提纯。同时,以核桃专业村和规模化基地为重点,及时采取树干涂白等措施,病虫防控措施全面规范到位,确保全园好果率达到90%以上。鼓励组建科管专业服务队,开展有偿服务,推动一园、一村、一域统一科管,切实解决大面积核桃基地粗放经营的问题。积极推广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的核桃病虫害防控技术,不断提高群防群治能力,通过3—5年努力,使全市核桃主要病虫危害率控制在5%以内。建立和完善市县区核桃产业协会,积极发展镇村核桃专业合作社,认定一批示范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在核桃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批以机械脱皮、清洗、烘干为主的初制加工服务场(点),力争形成一批加工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商州、洛南、丹凤、山阳等主产县区采取政府注资、合股经营的方式,组建核桃产业发展公司,引导产业专业化经营。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合作共赢经营机制。积极争取中省仓储调运中心和交易平台,加强供需信息服务,完善物流网络,提高市级仓储保鲜配送能力和鲜食核桃市场常年供应能力,加快电子商务建设,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一项项贴心的服务,为全市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奠定基础,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使核桃产业户在丰收的喜悦中更增添了发展的信心。相信,在全市上下的齐心协力下,在全级领导的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在各级林业部门的保驾护航中,商洛的核桃产业将进一步走上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前途一片光明。